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出书资料
本书标签: 古代  写小说资料  古代常识     

【古代文学常识】服饰篇

出书资料

一、古代服饰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职业’‘性别’。

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也指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

7.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8.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

9.青衫:“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10.珠履: 缀有明珠的鞋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

11.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故代指女性。

12.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等级制度下的服饰规制

‌官民分野‌:

周代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制度,官员冕服十二章纹为帝王专属,贵族服饰需配蔽膝、革带等礼器。‌‌

隋唐起实施品色衣制度,三品以上着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形成"红得发紫"的官场晋升象征。‌‌

‌士庶之别‌:

平民只能穿麻布、葛布等本色衣料,汉代称"白衣",宋代只能着皂、白单色,禁用锦绮绫罗。‌‌‌‌

明朝规定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宽一尺,袖口五寸,妇女裙长曳地不过三寸。‌‌

材质与纹饰限制

‌原料禁令‌:

平民禁用蚕丝、绢帛,宋代规定"庶人耋老而后衣丝",日常只能穿麻枲织物。‌‌3‌‌

‌纹样禁忌‌:

十二章纹(日、月、星、龙等)为帝王专用,诸侯限用龙以下八种,士人只能用藻火图案。‌‌

元代官服龙爪数量区分等级,五爪龙袍为皇帝专用。‌‌

色彩运用的等级规范

‌帝王专属‌:

黄色自唐代起成皇室专用色,清朝皇帝常服明黄,太子用香色;红色在明代禁止民间使用。‌‌

‌官阶标识‌:

汉代按四季轮换朝服颜色(春青、夏红、秋白、冬黑)。‌‌

元代以青、白、红、绿为尊,明朝四品以上穿绯红。‌‌‌‌

古代服饰原则

古代人的着装不仅仅是追求美观,更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细致品味和对礼仪的重视。服饰的原则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于衣冠楚楚的要求不仅是对外在形象的塑造,更是对内在品格的体现。

◆ 冠戴与穿戴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这是古人对冠戴与穿戴的要求。每一片衣着都讲究,体现在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连袜子和鞋子都要紧实舒适。这些细节无不见证了古人对日常服饰的用心和关注。服饰不仅仅是遮体之物,更是传达个人精神面貌的载体。

◆ 衣着选择

接下来是古人对衣着选择的讲究。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这些原则无不强调衣物的整洁、得体穿着的重要性。古人倡导简朴而雅致的生活方式,追求衣物的 贵洁不贵华,也就是重视整洁而不追求华丽。这样的衣着原则体现了古代人的生活哲学与审美观,正是这种注重内涵与细节的精神,使得古代服饰文化影响深远,流传至今,成为后世服饰风格的重要依据。

注明:整理来源网络 侵权致歉联系删除

上一章 【古代文学常识】饮食篇 出书资料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古代文学常识】花卉名称+器具代称+“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