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国:南楚(都建康)、北朔(都幽州)
时维永熙十三年,北朔皇帝拓跋宏以“南楚据淮盐、阻商路”为由,起三十万大军,分三路南侵:西路攻宿云道,中路夺淮盐道,东路趋金陵道,欲三个月踏平徐州十二郡。南楚皇帝萧衍拜老将谢玄为帅,总领三道防务,临行前赐剑曰:“淮水以南,朕不与北朔共一尺土。”
一、云台拒胡
宿云道首当其冲。北朔西路军由拓跋宏胞弟拓跋烈统领,十万铁骑直扑海州郡,太守弃城而逃,云台郡成了第一道屏障。谢玄命长子谢临守云台,临行前授计:“云台多雾,善用之。”
谢临到任,先遣人烧尽山前野草,又命士兵在雾起时举草人、鸣战鼓,佯装主力。拓跋烈数度雾中攻城,皆被滚石击退,渐生骄慢。一日清晨,大雾锁山,谢临亲率五千精兵,沿悬崖密道绕至北朔大营后方。待雾散时,拓跋烈正斥骂士兵“草木皆兵”,忽闻营后喊杀声,回头见南楚军旗已插在粮草营上——谢临竟以火油烧了北朔囤积的三个月粮草。
拓跋烈怒而追击,却被谢临引入“一线天”峡谷。谷口突然滚下巨石封死退路,两侧崖上箭如雨下。北朔军自相践踏,拓跋烈身中三箭,被亲卫拖出峡谷时,十万大军只剩三万。此役后,云台郡得名“断喉关”,宿云道暂安。
二、盐渎拉锯
中路淮盐道是北朔主攻方向——盐乃国之命脉,盐渎郡更是淮盐道枢纽。北朔大将宇文述围盐渎三月,断其粮道,却因城坚难破,损兵折将。谢玄亲赴盐渎,见城外盐河水位渐涨,心生一计。
他命人在盐渎上游筑坝蓄水,又故意放出“守军粮尽,欲降”的消息。宇文述信以为真,命士兵在城下搭浮桥,准备受降。当夜,谢玄下令开坝,洪水裹挟盐块奔涌而下,浮桥尽毁,城下士兵被冲得尸横遍野。趁北朔军混乱,谢玄亲率船队顺流杀出,船上士兵抛撒盐袋——盐粒入眼,北朔兵睁不开眼,被南楚军砍杀无数。
宇文述退守淮阴郡,欲待秋收再战。谢玄却不给他机会:他命人将盐河沿岸的盐田尽数焚毁,又遣细作散布“盐荒”谣言。北朔军中盐价暴涨,士兵怨声载道,宇文述被迫退兵,淮盐道终得保全。
三、建康死守
东路北魏军虽非主力,却在拓跋宏亲督下攻破京口郡,直逼金陵道核心——建康郡。此时谢玄尚在淮盐道,建康守将是老将周泰,年七十,却执意登城。
拓跋宏以为建康可一鼓而下,不料周泰早将内城街巷改造:拆去民房横梁作路障,在石板下埋尖刺,连水井都投了哑药。北魏骑兵入城后,战马在窄巷中寸步难行,周泰命士兵分小队袭扰,白天在屋顶掷巨石,夜晚在暗巷吹号角,搞得北魏军昼夜不宁。
拓跋宏怒攻月余,损兵五万,仍未破内城。此时忽接急报:谢玄已解淮盐道之围,正率主力回援。拓跋宏怕被夹击,下令撤军,行至广陵郡时,又遭谢玄伏兵袭击,丢了辎重无数。周泰站在建康城头,望着北朔军退去的方向,咳着血笑道:“老夫这把骨头,还能替陛下再挡十年。”
四、归墟终局
永熙十四年春,北朔三路皆败,拓跋宏在撤军途中染病,死于幽州。谢玄班师回朝,途经钟吾郡时,见百姓正重建家园,叹道:“战争如洪水,过后总要归墟。”
此后百年,徐州十二郡再无大战。云台的雾、盐渎的河、建康的巷,都成了老人口中“胡马不敢南渡”的传说。而谢玄当年在盐渎题写的“盐铁固国,山河永宁”,至今仍刻在淮盐道的石碑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