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潇湘馆内烛火摇曳,映得窗纱上的竹影微微晃动。林黛玉倚在案前,手中握着一只青瓷瓶,瓶中丹药泛着柔和的光晕,隐隐透出一股清甜香气。
她抬眼望向窗外,远处灯火通明,隐隐传来丝竹之声,正是贾母为江南甄家设宴庆贺之期。这场寿宴虽名义上是为甄府老太君祝寿,实则更是贾府向外界展示气派与人脉的重要场合。
紫鹃轻步走近,低声问道:“姑娘,真要在今日献丹?王夫人那边……怕不会善罢甘休。”
林黛玉轻轻一笑,指尖摩挲着瓷瓶边缘,“我若再藏锋不出,反倒让人以为我依旧是那个只会吟诗落泪的病弱女子了。”
她将丹药收入袖中,起身整理衣衫。淡青色长裙随风轻扬,眉心红痣隐于光影之间,如星子微闪。
“走吧。”她语气平静,却透着一丝笃定。
荣禧堂内,宾客满座,酒香四溢。甄家使者身着华服,谈笑间尽显富贵气象,而贾母端坐主位,面带笑意,精神比往日更胜几分。
林黛玉缓步走入大堂,目光掠过众人,落在贾母身上。她并未急于上前,而是静静站在一隅,等待时机。
席间宝钗正与几位贵女谈笑,言语温婉,举止端庄,不时赢得几声赞叹。王夫人坐在一侧,嘴角含笑,眼神却始终留意着黛玉的一举一动。
林黛玉不动声色,只在席间适时添茶、递果,表现得恰到好处地谦和有礼。
待宴席行至半酣,众人兴致高涨之时,她终于起身,缓步走向贾母身边。
“外祖母。”她声音清润,不高不低,恰好能让席间众人都听见,“孙女近日偶得一味灵丹,名唤‘长寿丹’,据说是用天地灵气所孕之草炼制而成。特来献给外祖母,愿您福寿安康。”
此言一出,席间顿时静了几分。
王夫人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宝钗笑容不变,手指却轻轻搭在杯沿,似在思索。
贾母微微怔住,随即露出慈爱的笑容,“你这孩子,倒也细心。”
林黛玉恭敬地从袖中取出青瓷瓶,双手奉上。瓶盖揭开的刹那,一股淡淡的檀香弥漫开来,清新而不刺鼻,令人神清气爽。
“此丹每日晨起服一枚,可提神醒脑,调理气血。”她语气温柔,却不卑不亢。
贾母接过瓶子,仔细端详片刻,笑着点头:“难得你有这份孝心。”
说罢,她竟当众取出一枚丹药,送入口中。
席间众人皆屏息以待。
片刻后,贾母面色愈发红润,连带着原本略显疲惫的眼神也变得明亮起来。她抚掌笑道:“好个灵丹!果然神清气爽,身子都轻快了不少。”
王夫人脸色微变,强作镇定,但仍掩不住眼底的不甘。
宝钗亦敛去笑意,低头抿了一口茶。
林黛玉垂眸浅笑,神色自若。
“黛玉啊,”贾母转头看向她,语气中多了几分欣慰,“你这些日子,倒是越发懂事了。”
“外祖母谬赞了。”她欠身回礼,“不过是偶然所得,不敢居功。”
话音未落,忽听甄家使者中一位年长妇人轻声道:“林姑娘此丹,可是出自什么奇方?”
林黛玉微微抬头,目光平静地望向对方,“不过是我偶然所得,或许真是天意吧。”
那妇人眼中闪过一抹意味深长,轻轻点头,未再多言。
宴席继续进行,气氛渐渐热烈起来。林黛玉退回席间,端坐不动,神情恬然。
紫鹃悄悄凑近,压低声音道:“方才那位甄家夫人盯着您看了许久。”
林黛玉淡淡一笑,“她看她的,我做我的。”
她知道,今日这一举动,必然会在贾府掀起波澜。但她已不再是那个只能躲在诗词之后的小女儿,如今的她,有底气,也有手段。
她缓缓抬手,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喉间微凉,心中却一片清明。
此刻,远处一道目光落在她身上,带着探究,也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审视。
那是甄家使团中的一位年轻男子,衣着低调,却气质沉稳。他望着林黛玉,眼中闪过一抹异色,似有所思。
林黛玉察觉到他的注视,微微侧目,两人视线交汇,他却迅速移开,仿佛从未看过她一眼。
她心头微动,却未多想。
此刻,她的心思,全在贾母那句“越发懂事”的评价上。
她终于,用自己的方式,在这座宅院中,站稳了脚跟。
一阵微风吹入厅堂,拂过案上的青瓷瓶,瓶中最后一枚丹药,在烛光下泛着幽幽微光。
她伸手合上瓶盖,动作轻柔,却坚定。
下一刻,门外忽然传来一声通报:
“甄府老太君遣人送来一份谢礼,请林姑娘亲自收下。”
林黛玉微微一顿,抬眸望去,只见一名甄府侍女捧着一只锦盒,正朝这边走来。
她缓缓起身,迎上前去。
锦盒打开的瞬间,一缕奇异的香气扑面而来。
她低头一看,只见盒中躺着一枚古旧香囊,绣工精美,针脚细密,似乎承载着某种特殊意义。
她尚未开口,那名侍女已低声道:“我家老太君说,林姑娘与她缘分不浅,特命奴婢送上此物,望姑娘珍重。”
林黛玉微微颔首,指尖轻轻触碰香囊边缘。
那一瞬,她忽然觉得胸口一阵悸动,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悄然苏醒。
她皱了皱眉,将香囊收入怀中,面上却依旧从容。
夜色更深,宴席仍未散尽,而她的心,却早已飞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