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斜照,潇湘馆内一片静谧。黛玉坐在窗前,手中握着一卷书,目光却未落在纸页之上。她昨夜回府后,便一直在思索对策。窗外竹影婆娑,微风拂过,带起几片花瓣飘落案头。
紫鹃端来一碗温热的莲子羹,轻声道:“姑娘该用些点心了。”
黛玉抬眸看了她一眼,轻轻点头,接过碗来,却只是低头吹气,并未饮用。片刻后,她才低声开口:“你昨日打听的事,可有新消息?”
紫鹃压低声音道:“甄家随行的仆妇中有个姓张的嬷嬷,与贾府厨房里的王婆交好。我借着采买药材的机会,从王婆口中探得,甄家那边已派人回南边取庚帖,说是择日便要送入贾府。”
黛玉闻言,指尖微微收紧,指节泛白,面上却不显,只淡淡一笑:“果然如此。”
她放下碗,起身走向里间,脚步轻盈如云。眉心那颗红痣在晨光下隐隐发亮,仿佛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要去趟老祖宗那儿。”她忽然说道,“今日正好是请安的日子。”
紫鹃会意,忙为她更衣梳妆。黛玉换了件浅青色绣梅纹的长裙,外罩一件薄纱披帛,整个人清雅出尘,一如往常。
贾母院中,众人早已齐聚。宝玉正与探春说着话,见黛玉进来,眼中一亮,快步迎上前来。
“妹妹今日来得早。”
黛玉微微一笑,眼波流转,似有情意藏于其中:“天气渐暖,怕再迟些便错过了老祖宗的茶。”
宝玉听了,笑意更深,牵着她的手一同坐下。这一幕落在宝钗眼中,虽仍带着笑意,但眼角却透出一丝冷意。
黛玉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心中已有计较。
午后,她回到潇湘馆,命人备好笔墨纸砚,开始翻阅空间书架上的《权谋录》。书中一页夹着的纸条依旧让她在意——“梅落东篱,风起南窗。”她想起梨香院那瓶枯萎的白梅,心头忽有所感。
她闭目凝神,进入空间,来到灵慧泉边,掬水饮下一口。泉水入喉,清凉沁心,思维也随之清明。她再次走到书架前,伸手轻抚那些古旧的书籍,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下一刻,一本崭新的书册浮现而出——《婚配秘闻》。
她将书取出,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凡姻缘之事,若非天定,必有人为。欲破局者,当先窥其机。”
黛玉沉思片刻,缓缓合上书页,眼中闪过一抹坚定。
诗社之期很快到来。
大观园内,桃花盛开,香气四溢。众人围坐亭中,吟诗作对,气氛轻松愉快。黛玉今日格外明媚,诗词出口皆含巧思,引得众人连连称赞。
轮到她与宝玉合写一首词时,她提笔写下:
“相思最苦无人问,梦里君来又几分。”
宝玉接笔续写: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负此生共浮沉。”
两人笔锋相接,字句缠绵,宛如心意相通。众人都露出惊艳神色,连李纨也不禁赞叹:“二爷与林姑娘果真是天生一对。”
宝钗坐在一旁,手中的帕子被捏得紧紧的,面上却仍维持着温柔笑意。
诗社散后,众人各自归去。黛玉缓步走在回廊间,忽听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她回头一看,竟是宝钗。
“妹妹今日诗词才情令人佩服。”宝钗语气平静,目光却深不见底。
黛玉微笑回应:“姐姐过誉,此乃一时灵感突发而已。”
两人对视片刻,空气仿佛凝滞。
“近来天气多变,妹妹身子弱,还是多加调养才是。”宝钗轻声道。
“多谢关心。”黛玉颔首,“姐姐也保重。”
说罢,她转身离去,背影清瘦却挺拔,步伐稳健,毫不迟疑。
回到潇湘馆,紫鹃已在等候。她将今日情形一一告知,最后道:“方才我经过梨香院,听见宝钗对李纨说了句‘林妹妹如今愈发张扬’。”
黛玉闻言,唇角微扬:“她终于忍不住了。”
她知道,自己故意在众人面前展现与宝玉的亲密,已成功激起宝钗的情绪波动。接下来,只需耐心等待,便可让对方露出更多破绽。
夜深人静,黛玉独坐灯下,摊开一张宣纸,开始整理收集到的情报。她将薛家与甄家之间的往来细节一一记录,同时留意是否有其他隐藏的线索。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紫鹃匆匆进来,压低声音道:“甄家那边,又有动作了。”
黛玉抬头,眼神微敛:“说。”
“甄家使者今夜悄悄拜访了王夫人,至今未出。”
黛玉心头一震,面上却依旧平静。她缓缓合上纸卷,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一轮明月。
“看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她转身,语气冷静:“传信给迎春,让她留意王夫人动向。另外,你明日再去一趟甄家随从处,务必弄清楚他们是否真的已准备好庚帖。”
紫鹃点头应下,退了出去。
黛玉独自站在窗前,久久未动。良久,她轻声道:“既然你们想逼我,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了。”
她再度进入空间,来到神秘书架前,将《婚配秘闻》放入其中。书架微微震动,似乎在回应她的意志。
远处,梨香院灯火昏黄,隐约可见人影晃动。一场暗潮正在酝酿,而她,已悄然布下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