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褪,暮色未至,贾府正厅灯火通明。今日是贾母六十大寿,宾客盈门,欢声笑语中暗藏波澜。黛玉身着一袭月白色交领长裙,外披素纱薄衫,发间只簪一支银丝梅花簪,端庄而不失清丽。她缓步走入宴会厅,目光掠过席间众人,落在宝钗与王夫人之间。
宝玉早已候在门口,见她到来,笑意温润:“妹妹来得正好,我正寻你。”
黛玉轻声道:“老祖宗大喜的日子,岂能迟到。”说罢,随着他步入厅中,落座于贾母左侧下首。
酒过三巡,气氛渐浓。李纨提议以“寿”为题赋诗助兴,众人纷纷应和。黛玉执笔沉吟,眼角余光却始终未曾离开甄家使者与薛蟠的席位。只见二人频频耳语,神色隐秘,似有大事相商。
“林妹妹可有了诗句?”宝玉低声问道。
黛玉回神一笑,提笔写下:
“福寿天成非人力,儿孙绕膝乐无涯。”
短短两句,既合题意,又隐隐含意深远。宝玉略一思索,眼中闪过一抹了然,随即提笔续道:
“愿得年年春常在,花前月下共清嘉。”
两人合作之诗被呈上贾母案前,老太太抚须微笑,连连点头:“好个‘花前月下’,到底是你们两个心有灵犀。”
众人附和称赞,唯独宝钗笑容微滞,眼底浮起一丝晦涩不明的情绪。
“林姑娘果然才思敏捷。”她举杯轻饮,语气平静,“只是这‘福寿天成’四字,倒像是另有深意。”
黛玉抬眸,目光如水,淡淡一笑:“不过是随口而作,姐姐多想了。”
两人对视片刻,皆未再言,气氛却悄然紧绷。
紫鹃在一旁侍候,不动声色地退后几步,悄悄绕向甄家仆从所在的偏席。她低垂眉眼,借着斟酒之机靠近,恰巧听见一句低声交谈:
“南边来信,吉期不远。”
她心头一震,不敢久留,迅速折返,悄声将所闻告知黛玉。
黛玉闻言,指尖轻轻摩挲杯沿,目光微敛。她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王夫人,果然见其接过甄家使者递来的礼盒时,手指微微颤抖,旋即恢复如常。
她心中已有计较,面上却不显分毫,反倒趁着敬茶之际,缓步走向主宾席。
“老祖宗,请用茶。”她恭敬奉上茶盏,顺势站在贾母身边,目光不经意掠过王夫人与宝钗的脸庞。
“黛玉啊,今日诗作不错。”贾母拉着她的手,慈爱地说道,“你身子一向弱,倒是愈发稳重了。”
黛玉柔声道:“全赖老祖宗照拂,儿孙们孝顺,才能安心养病。”
贾母听后,眼神微动,似有所思地看向王夫人与宝钗,良久未语。
此时,厅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是小丫鬟不慎打翻了酒壶,洒了一地琼浆。众人哄笑,气氛稍缓,却也冲淡了几分方才剑拔弩张的意味。
黛玉趁此机会,再次环顾四周,见薛蟠正朝甄家使者使了个眼色,随后起身离席。她心中一动,借故站起,轻声道:“我去更衣。”
宝玉欲起身相陪,却被她轻轻按住手背:“你且坐着,我去去就回。”
宝玉只得点头,目送她离去。
黛玉步履轻盈,沿着回廊缓行,避开人群,拐入一处僻静角落。她靠在朱红柱旁,静静等待。不多时,果然见到薛蟠与甄家使者匆匆走过,低声交谈。
“……庚帖已备妥,择日便送入贾府。”
“此事需谨慎,王夫人那边如何?”
“她已答应,只待老太君松口。”
两人脚步渐远,声音隐入夜色之中。
黛玉闭了闭眼,心跳平稳,思绪却飞速运转。她知道,自己必须尽快行动,否则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她转身欲归,忽听得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她回头一看,竟是迎春。
“你来了。”黛玉轻声道。
迎春点头,压低声音:“我留意到王夫人今夜频频与甄家使者接触,似乎已达成某种默契。”
黛玉嘴角微扬:“你也察觉到了。”
“你想怎么做?”迎春问。
黛玉望向远处灯火辉煌的宴席,缓缓道:“先不急,他们既然已经动手,就不怕我们看清楚他们的真面目。”
迎春沉默片刻,终是点头:“我会继续留意。”
两人话音未落,忽然听得远处传来一声瓷器落地的脆响。
“哎呀!”
丫鬟惊呼,众人再度骚动。
黛玉与迎春对视一眼,各自归席,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宴席仍在继续,歌舞升平,欢声笑语不断。然而在这繁华背后,一场风暴正悄然酝酿。
黛玉回到座位,接过宝玉递来的帕子,轻声道谢,目光却始终停留在宝钗脸上。
后者依旧笑意盈盈,只是那抹笑意之下,藏着几分焦灼与不安。
黛玉低头抿了一口茶,唇角微扬。
她知道,自己的第一步,已然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