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同人小说 > 写黛玉穿黛玉,月圣仙翻车实录
本书标签: 小说同人  原创角色同人  叶罗丽之圣级仙子     

灯谜惊心

写黛玉穿黛玉,月圣仙翻车实录

宝钗生辰宴的余波尚在,第二日,宝玉便风风火火地一头闯进了潇湘馆的暖阁。

他脸上带着几分窘迫和急于辩解的急切,对着刚洗漱完毕、正由紫鹃伺候着用早点的黛玉(月欣然)深深一揖:

“林妹妹,昨儿个……原是我糊涂了。不该那般莽撞地使眼色,反显得……显得生分了,倒惹得大家都不痛快。”

他言语支吾,眼神瞟着黛玉的脸色,十足一副“我错了,求别恼”的惶恐模样。

黛玉(月欣然)刚端起的温热杏仁茶差点洒出来,茫然地看着他。

哈?又来?这事不是翻篇了吗?

她刚想说点什么把这段敷衍过去,就见史湘云笑嘻嘻地紧跟着宝玉身后跳了进来,薛宝钗则安静地落在最后,步履端庄地步入室内,在离黛玉不远不近的距离站定,目光温和平静地落在黛玉身上,唇边含着惯常的那抹得体浅笑。

不等黛玉(月欣然)接话,史湘云那清脆爽利的声音已经机关枪似地响起:“爱(二)哥哥你就是想得多!林姐姐才没把这些小事儿放心上呢!是吧林姐姐?”

她一边说,一边凑到黛玉身边,胳膊肘状似无意地撞了宝玉一下,又叽叽喳喳复述起宝玉昨晚如何辗转反侧、如何被那“赤条条无牵挂”的戏文触动“悟禅机”、如何提笔写了满纸的“歪理”(诸如“参禅未悟,肚子先饿”、“牛角尖里能搭帐篷否?”之类的无厘头句子)

——她描绘得活灵活现,还不忘拿出那张“证物”!

黛玉(月欣然)听着,再看看眼前焦虑又带着期待眼神的宝玉,瞬间了然于胸:

哦!原来是原著里“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段自我纠结戏码被修复力强行拉回正轨了!行吧,配合演出呗。

于是她放下茶盏,极其应景地“噗嗤”一声笑出来,仿佛听到了什么绝世大笑话,清脆地拍了下手:

“我说呢!原来是昨儿那几句戏文惹的祸!宝玉啊宝玉,你可真是……呆得可以!”

“几句戏词不过是唱些人间苦乐,到你这里倒成了参悟天机的宝贝疙瘩了?还半夜三更在那儿苦思冥想?”

“云妹妹不过随口一句顽笑,天塌下来也自有高个子顶着,你这脑袋顶儿,还早着呢!”

这番连嘲带笑,精准戳中了宝玉昨夜的纠结点。

他自己被黛玉这么直白地点破,挠着头想了想,脸上一红,随即又豁然开朗般笑起来:“是了是了!果然还是妹妹们看得通透!是我自己钻进那死胡同里,自寻烦恼!”

说着用力一甩头,把昨夜那些纠结抛到九霄云外,“谁又在参禅?不过是酒劲上头,胡诌几句罢了!”他笑得像卸下了千斤重担,满室春光。

史湘云立刻顺势挽住黛玉的胳膊,扬着下巴对着宝玉,语气笃定又带着点小得意,仿佛黛玉的“大度”是她独家认证的勋章:“听听!我就说林姐姐最大度嘛!昨儿个咱们不是好好的?你偏在那儿瞎想!”

气氛确实恢复如初,甚至更添几分少年人嬉闹的生动。

黛玉(月欣然)内心小人摊手耸肩:本来就是嘛,三人行中,湘云是乐天派炮仗,宝钗是情绪稳定器,自己这个月欣然是佛系穿越者,也就宝玉这男主角在那儿演独角戏。

正聊着,外间丫鬟来回话,说宫里元妃娘娘赏下了灯谜,请少爷姑娘们去猜。猜中的,每人还要回个灯谜进去给娘娘猜。

得了,新任务来了!

四人立刻起身往贾母正房去。

刚进去,就见一个小太监恭敬地捧着一盏精致的四角红纱宫灯,灯四面各贴着一条封好的宫笺,想必就是娘娘出的谜了。

众姊妹兄弟早已聚齐,都围着那宫灯看,纷纷低声议论着。

那小太监见状,忙朗声道:“娘娘吩咐了,小姐少爷们猜着了,先莫说出来。各自将所猜之物写在纸上,一并封好送回宫里,娘娘亲自核验。”

大家这才收声,仔细去看那些谜面。

宝钗等人走近细看,只见灯纱上那谜题是一首七言绝句,字句平平无奇。

“口里都称赞难猜”——大家纷纷点头作苦思状。

林黛玉(月欣然):“……”

内心吐槽弹幕刷屏:啊,经典凡尔赛现场!明明瞄一眼就猜出来了,非要装作高深莫测!人类社交真是累!(月欣然心塞.jpg)

宝玉、黛玉(月欣然)、湘云、探春这几个核心成员心领神会,自然也都看破谜底。

各自取了纸笔,默默写好封入匣中。

接着又叫了贾环、贾兰等人来猜,也都依样画葫芦写了答案。

众人各自预备下回敬的灯谜纸条,小太监便揣好沉甸甸的匣子,回宫复命去了。

待到黄昏掌灯时分,那小太监再次来到贾府,带着元妃的口谕:“前面娘娘出的灯谜,都已猜中。唯二小姐(迎春)与三爷(贾环)二位猜得不对。小姐少爷们恭献的灯谜,娘娘也都猜了,只是不知对与不对。”

说着,便将那些写有答案的纸条也拿了出来,众人凑过去瞧。

有些猜对了,有些没猜准,但大家自然都笑道:“娘娘圣明,自然都猜中了。”

小太监便将赏赐之物分发下来——每人一个宫里新制的精巧诗筒,一把清雅别致的茶筅。

迎春和贾环两手空空。

迎春本性恬淡,只微微一哂,浑不在意。

贾环脸上却挂不住了,瘪着嘴,闷闷不乐。

那小太监又道:“三爷出的那个谜,娘娘左思右想没头绪,特命奴才来问三爷,您这谜底,到底是什么?”

众人一听,好奇心大起,纷纷围上来看贾环写的谜条。

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写着: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噗——!

不知是谁先没忍住笑出了声,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吃吃窃笑,连向来严肃的李纨都扭过头去掩了下嘴。

贾环一张脸涨得通红,只得顶着众人目光,硬着头皮结结巴巴解释:“这……谜底是……一个是枕头,一个……是屋顶上那兽头!”

(贾环内心小人疯狂尖叫:丢人丢到娘娘跟前了!贾环小剧场崩坏中!)

小太监忍着笑记下谜底,收好回礼告退了。

经过这两番热闹,贾母越发兴致高昂,见元春也参与了灯谜游戏,便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立刻兴致勃勃地命人赶制一架小巧精致的围屏灯架来,安放在正厅中央。

又让众姊妹各自悄悄地再制一个灯谜,都粘在围屏灯架上,备下香茶细点、各类精致顽意作为彩头。

她要带着孙辈们再热热闹闹玩一回。

当晚,贾政退朝归家,听说贾母为着灯谜兴致正浓,又恰逢元宵将尽尚未出节,便也来上房凑趣承欢。

贾政的到来,如同在沸腾的热汤锅里骤然投下一块寒冰。

原本松快热闹的气氛,肉眼可见地凝滞下来。

贾母坐在正位上首,贾政、宝玉恭恭敬敬陪着坐了左手第一桌;右手第一桌是王夫人、宝钗、黛玉(月欣然)、史湘云;第二桌则是迎、探、惜三姐妹。

婆子丫鬟侍立阶下。

李纨与凤姐只得分坐里间小席。

贾政刚落座,目光一扫,问:“怎不见兰哥儿?”

阶下的婆子赶紧进里间去问。

不一会儿婆子回报:“兰哥说方才老爷不曾叫他,他就不肯来了。”

众人失笑,都觉得这孩子小小年纪脾气忒怪。

贾政忙命贾环并两个婆子去请,少顷,贾兰板着小脸被带了进来。

贾母怜惜他,亲自拉到自己身边坐下,又抓了几把果子塞到他手里。

贾兰这才稍稍放松,默默地挨着曾祖母坐下。

因有贾政在上头,满屋子热闹喧嚣霎时变成了一片庄严肃穆。

往日里最爱说笑、高谈阔论的宝玉,此刻如同锯了嘴的葫芦,只垂着眉眼,低声应答父亲的问话。

史湘云,这位素来爽利爱谈笑的小姑娘,此刻也乖巧伶俐地闭紧了嘴巴,只偶尔在宝钗或黛玉(月欣然)看过来时,飞快地眨眨眼。

黛玉(月欣然)更是乐得清静——本就不是爱寒暄的主,之前主动搭话,纯粹是想立个小威罢了,任务完成自然调成“静音模式”。现在有贾政顶着“生人勿近”的气场,她连话都懒得说了,捧着茶杯,眼神放空,心安理得地装木头人。

宝钗则一如既往地端庄娴静,唇边带着无懈可击的浅笑,目光温和平稳,仿佛周遭的寂静只是春日里最自然的微风。

明明围坐着这许多人,案上美酒佳肴、精致点心琳琅满目,屋内彩灯高悬,明丽夺目,可这气氛,却如同被无形的绳捆缚着,大家规规矩矩地吃着、喝着、应着,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几分,远不如姐妹们独处时肆意开怀。

贾母是何等精明人物,自然看出是贾政在旁,孩子们都拘束了。

酒过三巡,老人家便发话:“老爷也累了罢?这里由他们小孩子陪着我就好。”

贾政闻弦歌知雅意,忙陪笑道:“今日知道母亲在此设了彩灯谜会,特备了薄酒微资,来讨老太太的彩头赏玩。”

“母亲连孙儿孙女都这般疼惜,何不疼我一疼?也赐我个灯谜猜猜,猜不着,我甘愿受罚。”

他话语带笑,看起来是在试图缓和气氛。

贾母被他一逗,展颜笑道:“既然你这做老子也要凑趣,那就猜猜看。猜不着,自然要罚。”

贾政忙道:“那是自然,若猜着了,母亲可不能吝惜赏赐。”

贾母笑应:“只管放马过来。”

她略一沉吟,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贾政心中早已知道是荔枝(离枝的谐音),却故意装作冥思苦想状,接连猜错了好几个果子名(“是桃子?”“是杏子?”“是枇杷?”),被贾母笑着罚了好些东西。

最后才像恍然大悟般拍额道:“哎呀!定是那荔枝!”随即得了贾母的彩头赏赐。

他转而又道:“也容儿子孝敬母亲一个谜。”

便念:“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念完这谜语,贾政悄悄用脚尖在桌下碰了下宝玉的鞋帮,眼神示意。

宝玉何等机灵,立刻心领神会,也悄悄地在桌子底下拉了拉贾母的衣袖下摆,手指沾了点酒水,在桌面上划了个“砚”字轮廓。

贾母本就是七窍玲珑之人,得了提示,略一思忖,便知是砚台,遂笑道:“可是砚台?”

贾政拊掌赞道:“母亲果然慧眼,一猜便中!”随即朗声吩咐下人去拿他备好的贺礼。

婆子们捧上大盘小盘,俱是些精巧的花灯、应节的玩物、新奇的点心。

贾母逐一看过,很是喜欢,便道:“好,给你老爷斟酒!”

宝玉执壶,迎春捧盏,亲自给贾政斟满。

贾母又道:“你再瞧瞧那屏风灯架上,都是你姐妹们写的谜语,你也猜猜看,哪个是谁做的。”

贾政便依言起身,走到那精致小巧的屏风灯架前。

只见上面粘着一溜儿谜笺,第一个上写着: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贾政看罢,沉默片刻,道:“这是……爆竹?”

下首的宝玉小声应答:“是。”

贾政面上不显,心中已是一沉。他又看向下一个谜语: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这是算盘?”贾政声音微沉。

迎春怯怯地应了一声:“是。”

贾政的心更往下沉了沉。再看下一个: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贾政问。

探春坦然应道:“是。”

贾政面色已有些凝重,第四个谜语映入眼帘: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这是佛前的……海灯吧?”贾政声音干涩。

惜春在屏风灯架旁,安静地点了点头。

贾政此时的心情已然是沉甸甸的了。

爆竹,一响即散;算盘,拨乱不休;风筝,飘泊无定;海灯,孤寂清冷……

这上元吉庆之时,几个姑娘家的谜底,怎么尽是这等漂泊、散尽、孤寂、虚无的不祥之物?

强压下心中惊骇烦闷,贾政目光扫向最后一首七言律诗,字迹圆融端庄: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落款处并无名字,但从字体风格,贾政已认出是宝钗手笔。

这首诗……看似咏物,细品之下,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幽微苦闷与强自宽解的无奈。

“焦首煎心”、“无缘”,这些字眼……比起前四件,似乎稍好一些,可出自薛家这温厚端庄的姑娘之手,更让人觉得……恐非福寿绵长之兆!

贾政越想越觉心头发堵,只觉得满屋的华灯、美食、笑语都变得虚无缥缈起来。

他只觉得一股悲凉之气从脚底直冲头顶,整个人都蔫了下来,再也提不起半分兴致,只能垂着头,盯着手中早已冷透的酒杯默默出神。

一时间,原本就有些凝滞的气氛,因着贾政情绪的明显低落,变得更加沉重压抑。

连屏风灯架上那些五彩斑斓的小谜笺,此刻看来也仿佛蒙上了一层无形的灰翳。

上一章 点戏惊魂 写黛玉穿黛玉,月圣仙翻车实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众芳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