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裂痕与共振
陆明的生活在七月陷入漩涡。
公司并购案的关键节点上,他需要说服传统制造业企业接受数字化重组方案。
对方董事长在谈判桌上突然发难:“陆家公子,听说你父亲最近在筹备你的相亲?这么急着传宗接代,恐怕对‘颠覆传统’这套说辞没多少诚意。”
陆明脊背僵直,他早已习惯职场中的性取向揣测,但这次攻击直指家族压力。
他冷静回应:“我的个人生活不影响专业判断。”
却在深夜收到父亲的信息:“下周六,务必回家吃团圆饭。”
周六的团圆饭变成了一场审讯。
陆明踏入老宅时,檀香混着父亲的严厉扑面而来。
母亲林慧茹端上他最爱吃的桂花藕,却眼眶泛红:“振国托人介绍了纺织世家的女儿,下月见面。”
陆振国在书房摊开报纸,头条正是陈默的摄影展报道。
照片中陆明站在高楼顶端的身影被放大,配文写着“资本与艺术的凝视”。
“你当真要把自己钉在耻辱柱上?”
父亲将报纸摔在茶几上,瓷杯碎裂的声响与二十年前一模一样——那时他正因陆明拒绝军校录取大发雷霆。
陆明攥紧胃药瓶,声音像淬过冰:“耻辱?你们用‘体面’扼杀了多少人的真实?
陈默救过流浪画家,帮过下岗工人,他的‘不洁’比你们的虚伪高贵百倍!”
他摔门离去时,听见父亲剧烈咳嗽,那声音与陆家祠堂里供奉的祖先牌位一样,沉闷而腐朽。
同一时间,陈默的摄影展《城市光谱》在798艺术区开幕。
他用三年时间记录城市中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凌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写字楼里崩溃的实习生、地铁站亲吻的老年情侣……
其中一张照片引起争议——陆明站在高楼顶端的身影,与流浪画家醉酒的剪影被并列展出,标题是《被囚禁的光与逃逸的暗》。
“陈默,你这是在暗示什么?”策展人皱眉,“现在审核对这类敏感题材很严格。”
“我只是呈现真实的光谱。”
陈默抚摸照片边缘,想起雨夜那个输液的男人。
他删去了自己偷拍陆明在医院的背影,却保留了那束从高楼射向江岸的光。
但争议并未因此平息,某自媒体将照片解读为“资本与边缘群体的权力隐喻”,评论区充斥着对陈默“夹带私货”的指责。
展览第三天,陆明出现了。
他西装换成休闲衬衫,却仍与艺术区的氛围格格不入。
陈默正在为观众讲解,听见身后传来冷静的声音:“暗与光被强行对比,或许是因为摄影师先预设了立场。”
陈默转身,陆明正凝视那组争议照片。
“我的并购案里,传统与革新不是对立,而是寻找共振频率。”
他突兀地抛出这句话,仿佛在寻找某种呼应。
陈默愣住,忽然意识到对方在隐喻什么。
两人在展厅角落交谈,陆明透露并购案受阻的真实原因——企业担心数字化转型会裁掉半数老员工。
陈默想起自己曾拍过下岗工人聚集在旧厂区门口的画面,突然提议:“周末去厂区拍摄,或许能找出解决方案。”
他们第一次合作,在废弃车间里找到了灵感。
陈默用镜头记录老工人操作旧机床的韵律,陆明发现那些动作数据化后可以转化为培训模块。
当企业董事长看到照片与可行性报告时,终于点头:“你们让我看到,废墟里也能长出新的光谱。”
合作后的晚餐中,陈默问出埋藏已久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投行?我以为你会做更...自由的工作。”
陆明搅动咖啡,苦笑:“我父亲的心脏病,是早年国企改制时落下的。
他想用‘体面’修补裂痕,我却想从根源上重建这座桥。”
陈默的指尖在相机上停顿:“那你呢?修补完裂痕之后,打算怎么做?”
陆明望向窗外霓虹,第一次说出心底的渴望:“我想...看见一座没有‘囚禁的光’与‘逃逸的暗’的城市。”
裂痕与共振,在他们之间悄然编织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