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数据与心跳
第三章:数据与心跳
七月暴雨夜,林远川接到程砚急促电话时,窗外已是一片水幕。“福民路排水系统堵塞,水位上升速度远超预警!井盖被锈蚀铁链锁住,必须手动疏通!”两人冲进暴雨,程砚的无人机已锁定堵塞点——半废弃下水道井盖爬满青苔。林远川的雨靴踩进积水,膝盖以下立刻被污水淹没。程砚手电光束扫过井盖:“市政队半小时到,但水位上升速度翻倍。”工装衬衫紧贴胸膛,雨水顺着发梢滴落,林远川注意到他绷紧的肌肉线条,像蓄势待发的弓。
“撬锁。”林远川摸出撬棍,手指因紧张发抖。程砚摇头:“违规操作,责任算谁的?”雨水滑进他锁骨凹陷,林远川第一次发现,这个总以理性自持的建筑师,锁骨形状像两片锋利的刀刃。然而铁链断裂瞬间,程砚的无人机投下软管疏通路径,光束在浑浊水中画出救命光带。两人在齐膝深污水中徒手清淤,林远川摸到缠结塑料袋,程砚却精准捞出废弃电路板。暴雨声中,他们配合如演练千遍的搭档。市政队抵达时,水位已回落。队长训斥违规操作,程砚亮出手机:“无人机记录显示,若按流程等待,半小时后水位将淹没三户地下室。”他调出动态模拟图,队长沉默,最终只在记录表写下“应急处理得当”。
凌晨归途,湿透的两人坐在咖啡馆。林远川发现程砚衬衫内侧缝着暗红色补丁,针脚细密如蛛网。“大学登山社留下的。”程砚灌下热咖啡,蒸汽氤氲疲惫面容,“那次山洪,队长的背包被冲走,我学会了一个道理:规则之外,总有些裂缝需要人用血肉填。”林远川望着窗外未歇的雨帘,忽然觉得程砚的补丁像微型灯塔,在黑暗中固执闪烁。他们分享彼此的故事:林远川说起童年在社区服务站帮忙,程砚讲述父亲作为建筑工人如何用简陋工具修补危房。雨声渐弱时,程砚的无人机在窗外盘旋,像守护的银色精灵。
八月中旬,浦东新区试点“智慧社区共生系统”招标发布会。林远川与程砚的联合方案列为重点候选,却遭科技公司代表质疑:“这套系统依赖人力,可持续性存疑。”投影仪弹出冰冷流程图,机械臂与AI监控眼布满画面,“不如我们的AI全替代方案高效,24小时无死角。”
程砚沉默片刻,调出无人机拍摄的社区夜景:林远川为独居老人安装门铃的温暖画面,程砚调试设备时孩童嬉闹的定格,暴雨夜两人清淤时井盖旁的手电光斑……视频最后定格于数据对比——隐患率下降的同时,居民幸福指数上升17%。“科技可以优化流程,但无法复制心跳的温度。”程砚的声音在会场回荡,工装衬衫领口仍沾机油渍,“我们设计的不是冰冷算法,而是人与人的共生网络。”林远川看见评审团中白发女士眼角泛起泪光——那是曾受益于项目的社区主任。方案最终以微弱票数胜出。
发布会后台,程砚突然抱住林远川,力度大到肩胛骨发疼。“你拍的那些视频……”林远川耳畔传来急促心跳,“我原以为只是数据备份。”“数据会过期,但人的记忆不会。”程砚松开手,眼底映着璀璨灯光,“就像你教我的,社区不是模块,是活生生的血管。”林远川第一次感受到,这个理工男胸腔里跳动的不只是逻辑,还有滚烫的情感。
他们开始收到更多合作邀请。某科技公司希望收购他们的方案,程砚却坚持保留非盈利属性:“共生系统的核心是信任,一旦商业化,齿轮就会生锈。”林远川深以为然,两人连夜修改协议,加入社区自治条款。那夜,程砚的无人机在窗外盘旋,机翼灯光闪烁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