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苏晚,是一名普通的音乐制作人,日常穿梭在各种录音设备与音符之间,为不同歌手打磨作品。一个平常的午后,我在工作室为一首民谣编曲,助理匆匆忙忙跑进来,兴奋地说:“晚姐,有个大项目!黄子弘凡团队在找新专辑制作人,他们对你之前给小众歌手做的那张专辑很感兴趣,想和你聊聊合作!”
我手一顿,笔差点掉落。黄子弘凡,那个从《声入人心》就崭露头角,一路在音乐道路上发光发热的宝藏男孩,他的音乐风格多变,融合美声、流行与摇滚,充满少年感的活力和对音乐纯粹的热爱,一直是我欣赏的。我深呼吸,努力压下内心的激动,故作镇定地点点头:“好,安排时间见面吧。”
几天后,在一间布置温馨的会议室,我见到了黄子弘凡。他穿着简单的白T、牛仔裤,头发蓬松,笑起来露出一口大白牙,像个邻家大男孩。“苏老师,久仰大名啊!听团队说你的音乐很有想法,我迫不及待想和你合作了。”他主动伸出手,声音带着独有的清亮。
我握上他的手,掌心传来的温度让我有些紧张,“黄子老师过奖了,我也很期待这次合作,先聊聊你对新专辑的想法吧。”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们沉浸在音乐构想里。黄子弘凡从他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求学经历,聊到对不同音乐元素融合的渴望,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每一个创意都充满惊喜。“我想在这张专辑里加入一些西北民谣元素,我老家甘肃那边的,那种独特的腔调能和流行摇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他说着,还哼起一段旋律,质朴又抓耳。
我被他的热情感染,飞速记录下灵感,补充道:“再加上一些电子音效,强化节奏感,让歌曲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的冲击力。”
就这样,合作敲定,我们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创作。录音室里,黄子弘凡一遍又一遍地录制,每一个咬字、每一次转音都力求完美。有一次,为了一个高音的处理,他反复尝试十几次,累得嗓子沙哑,喝口水又接着来。“这个音一定要唱出那种冲破束缚的感觉,像在沙漠里看到绿洲。”他哑着嗓子说。
闲暇时,我们也会分享生活。黄子弘凡讲他小时候在四川的趣事,和父母在家唱歌的温馨场景;我则分享自己在音乐路上的坎坷,为了一个编曲熬几个通宵的日子。慢慢地,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从工作伙伴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
专辑录制接近尾声时,黄子弘凡邀请我去看他的一场小型音乐会。现场灯光亮起,他站在舞台中央,抱着吉他弹唱起新专辑里的歌曲。台下粉丝们的尖叫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那一刻,我看着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他,心中涌起一种别样的情愫。
音乐会结束后,我们一起在后台休息。黄子弘凡满头大汗,眼睛却亮晶晶的,他突然看着我说:“苏晚,今天看到台下粉丝的反应,我更觉得这张专辑意义重大,也多亏有你一路陪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