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古代人物自述
本书标签: 历史  古人  悲欢离合   

蔡文姬

古代人物自述

我,蔡琰,字文姬,生于东汉末年陈留圉县。我的父亲蔡邕,是当世大儒,精通音律、书法、天文,名满天下。自幼,我便在书香与琴音中长大,父亲教我读《诗经》《礼记》,习琴棋书画。那时的我,以为人生便是如此,读书、抚琴、吟诗,岁月静好。然而,命运却将我抛入乱世的漩涡,让我尝尽离合悲欢。

幼时,父亲常于庭院中抚琴,我便静静坐在一旁聆听。一日,父亲弹奏时,琴弦忽断,我脱口而出:“第二弦断了。”父亲惊讶,以为我是偶然猜中,便故意弄断另一弦,我又准确说出。他这才信我天赋异禀,自此更用心教我音律。十岁时,我已能辨琴音之微,父亲常叹:“若你为男子,必成一代大家。”

那时的我,不解父亲话中深意,只知读书习琴,无忧无虑。父亲藏书万卷,我常沉浸其中,尤爱《诗经》中的《柏舟》《绿衣》,那些哀而不伤的诗句,仿佛预示着我未来的命运。

及笄之年,父亲将我许配给河东卫仲道。卫家乃名门望族,仲道温文尔雅,与我志趣相投。婚后,我们常共读诗书,他亦善琴,二人琴瑟和鸣,我以为此生足矣。然而,好景不长,仲道体弱,婚后不久便染病离世。卫家无子,族人冷眼相待,讥我克夫。我性子刚烈,不愿受辱,毅然返回陈留娘家。

那是我第一次尝到命运的苦涩。父亲见我郁郁寡欢,安慰道:“人生如琴,有高音低音,方能成曲。”我苦笑,却不知更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乱政,父亲被迫出仕。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父亲因曾受其礼遇,被王允下狱。我跪求王允宽恕,却只换来父亲的死讯。不久,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天下大乱。

兴平二年(195年),匈奴南下劫掠,我被胡骑掳走。那日,烽火连天,马蹄声震耳欲聋,我被粗暴地拖上马背,眼睁睁看着故乡远去。胡人不知我是蔡邕之女,只将我视为战利品,带往北方。

在匈奴的十二年,是我一生最黑暗的岁月。语言不通,风俗迥异,我被迫嫁给左贤王,生下二子。大漠风沙刺骨,胡笳声哀,我常在帐中独自抚琴,以慰乡愁。琴声呜咽,如泣如诉,胡人闻之落泪,却无人懂我心中之痛。

在匈奴的日子里,我写下了《胡笳十八拍》。每一拍,都是血泪交织的哀鸣——

>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苍天为何让我生于乱世?为何让我承受这般苦难?我恨胡人的粗野,恨战争的残酷,更恨自己无力改变命运。每当夜深人静,我便想起父亲,想起中原的山水,想起幼时读书的庭院。

二子渐渐长大,他们说着胡语,视匈奴为家。而我,始终是个异乡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得知我流落匈奴,遣使以金璧赎我归汉。左贤王起初不肯,但畏惧曹操威势,只得放行。

归汉本是喜事,可我面临更深的痛苦——我的两个孩子必须留在匈奴。启程那日,幼子抱着我的腿哭喊:“阿母,不要走!”我肝肠寸断,却只能狠心登车。车马渐行渐远,孩子的哭声淹没在风沙中。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何谓“生离死别”。

回到中原后,曹操厚待于我,将我许配给董祀。董祀年轻气盛,起初嫌我年老且经历坎坷,对我冷淡。我默默忍受,只求安稳度日。

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不久,董祀犯法当斩,我披发赤足,冒雪求见曹操。满堂宾客见我如此狼狈,皆露鄙夷之色。我跪地叩首,泣血陈情:“明公若杀董祀,文姬再无依靠,唯有一死。”曹操动容,赦免董祀,并赐我纸笔,命我整理父亲遗作。

父亲生前藏书四千余卷,战乱中尽毁。我凭记忆默写出四百余篇,包括《诗经》《论语》等典籍。曹操赞叹:“蔡伯喈(蔡邕)有女如此,可慰九泉。”

晚年的我,常独坐庭中,抚琴自遣。琴声依旧,却再无当年心境。世人赞我才学,称我为“女中蔡邕”,可谁又知我心中痛。

我这一生,历经丧夫、丧父、被掳、归汉、再嫁,每一步都由不得自己。乱世中的女子,如浮萍飘零,身不由己。我曾恨过天,恨过命,但最终明白,活着便是与命运和解。

我的诗,我的琴,是我唯一的寄托。若后人读我的《悲愤诗》,听我的《胡笳十八拍》,能懂我半分哀愁,便足矣。

此生已矣,唯愿来世,生于太平盛世,做一个平凡女子,读书、抚琴、终老故乡。

上一章 穆桂英 古代人物自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