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代人物自述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悲欢离合   

高颎

古代人物自述

我,高颎,字昭玄,一名敏,渤海蓚人。生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卒于隋炀帝大业三年。这七十年间,我亲历了北齐的腐朽、北周的崛起、隋朝的统一与崩塌。许多人称我为“大隋第一谋臣”,但在我心中,自己不过是个在时代洪流中竭力保持清醒的摆渡人。

我的家族世代为官,父亲高宾曾是北齐的官员,后投奔北周,成为大司马独孤信的僚佐。正是这层关系,让我与独孤家族结下不解之缘。少年时,我博览群书,尤擅兵法和政务,人们说我“明达事务,文武双全”,但我深知,在这乱世中,才智不过是生存的筹码。

北周武帝建德年间,我初入仕途,任内史上士。那时北周正积极准备灭齐之战,我多次参与军事谋划。建德五年(576年),周武帝率军攻齐,我随军出征。在平阳之战中,我建议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切断齐军退路。那一战,我们大获全胜。战后,我被赐爵武阳县伯,迁下大夫。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战争结束后看到的景象:千里荒芜,百姓易子而食。从那时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军事的胜利若不能带来太平,便毫无意义。

宣帝即位后,朝政混乱,我深感失望。恰在此时,我遇到了那个改变我一生的人——杨坚。当时他是右小宫伯,又是独孤信的女婿(独孤信之女即独孤皇后)。我们初次深谈竟至深夜,他问我:“当今之世,何以安民?”我答:“唯有天下一统,再造制度。”那一刻,我看到他眼中闪烁的光芒,知道遇见了志同道合之人。

大象二年(580年),宣帝驾崩,静帝年幼,杨坚受命辅政。当时尉迟迥、司马消难等纷纷起兵反对,朝野震动。杨坚问我当如何应对,我直言:“宜速战速决,迟则生变。”并主动请缨监军。在邺城之战中,我军一度受挫,我急中生智,命士兵射杀观战的百姓制造混乱,趁势反击。此计虽胜,但我至今心中不安——那些无辜的百姓何罪之有?乱世之中,道德往往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受禅建立隋朝,拜我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晋封渤海郡公。我深知这个位置的责任: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我与苏威、杨素等人日夜筹划,推行新政。我们废除北周苛政,修订《开皇律》,减轻刑罚;推行均田制,使耕者有其田;改革府兵制,实现兵农合一。这些政策看似平常,却凝聚了我们无数心血。记得修订律法时,我与刘焯等人连续三个月未曾归家,每一条文都反复推敲。有人说我太过苛求,但我深知:律法关系万民性命,一字之差可能酿成无数悲剧。

在军事上,我辅佐文帝筹划平陈大业。开皇八年(588年),我向文帝献平陈十策,主张采取疲敌之策:在江南收获季节频繁佯攻,破坏陈朝农业生产;同时建造战船,训练水师。有人质疑此举劳民伤财,我坚持:“欲取之必先扰之。”次年,我推荐贺若弼、韩擒虎等为将,并亲自担任元帅长史,实际指挥全军。渡江前夕,许多将领主张强攻,我力排众议,选择在正月元旦趁陈军宴饮时发动突袭。正如所料,陈军猝不及防,建康迅速陷落。当陈叔宝被押解到我面前时,我问他可曾想过有今日。他苦笑说:“非朕无能,实天意也。”我摇头叹息:“非天意,乃民心。”

平陈后,我力主宽待陈朝宗室和百姓,反对大肆杀戮。这不仅出于仁政考虑,更是为了真正统一江南。然而我的这些主张,却不知不觉得罪了晋王杨广。他当时渴望通过严厉镇压树立威望,我的劝阻被他视为阻碍。这是我与晋王的第一次分歧,却非最后一次。

开皇末年,我逐渐意识到朝中暗流涌动。太子杨勇性情宽厚,但不够机变;晋王杨广矫情饰行,深得独孤皇后欢心。一次宫中宴饮,皇后试探问我对于废立太子的看法,我正色道:“长幼有序,岂可轻废?”事后我多次劝谏文帝保持清醒,但陛下已被皇后和晋王迷惑。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日渐被孤立——杨素、宇文述等新贵不断排挤我,我在朝中的建言屡遭质疑。

仁寿四年(604年),文帝驾崩于仁寿宫(疑被杨广所弑)。新帝即位后,我深知处境危险,遂上表请辞。炀帝假意挽留,实则削我实权。大业三年(607年),炀帝以“谤讪朝政”的罪名将我下狱。在狱中,我回顾自己的一生:辅佐文帝二十余年,助他统一天下,开创开皇之治;制定律法制度,影响后世千年;举荐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才,可谓鞠躬尽瘁。然而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临刑前,监刑官问我可有遗言。我望了望长安城的天空,说:“臣无愧于先帝,无愧于大隋,死而无憾。”刀落之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文帝初遇的夜晚,两个年轻人畅谈天下大势,立志结束这数百年的乱世⋯⋯

我死后,炀帝继续他的暴政,最终导致隋朝二世而亡。历史证明了我的担忧,但这已经与我无关了。后人评价我“文武大略,明达世务”,说我“竭诚尽节,进引贞良”。这些赞誉我受之有愧。我只是尽了一个臣子的本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该做的事。至于成败得失,自有历史评判。

唯一遗憾的是,我未能阻止隋朝由盛转衰。有时我想,若当初更谨慎些,若更能察觉晋王的野心,或许结局会不同。但转念一想,在专制皇权下,臣子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掌握。我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所有能臣的悲剧。

如今,千年已过,当我的一生被后人评说时,我只希望人们记住:曾有一个叫高颎的人,为了天下统一、百姓安乐,付出了毕生心血。虽结局悲凉,但初心未改。这就够了。

上一章 崔浩 古代人物自述最新章节 下一章 李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