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的人生自述
我叫仲由,字子路,世人也常称我季路。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卞邑,也就是如今的泗水一带。打小记事起,家里的日子就过得紧巴,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拉扯着我和弟弟。那会儿村里的孩子都还在田埂上追着蝴蝶跑,我就已经挎着竹篮去山里挖野菜,或是扛着比自己还高的柴刀去砍柴了。母亲总说我性子太急,像头小倔牛,可她不知道,若不快点长大,谁来替她撑起这个家呢?
十五岁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河里结了厚厚的冰,母亲想吃一口米饭,可家里的米缸早就见了底。我揣着仅有的几个铜板,跑遍了村里的人家,都没能借到米。后来听说二十里外的集市上有米卖,我顾不上天寒地冻,踩着结冰的小路就往集市赶。路上摔了好几跤,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可一想到母亲能吃上热乎的米饭,就觉得浑身都有了力气。等我扛着半袋米回到家时,手脚都冻僵了,母亲抱着我哭了好久,说我是个傻孩子。可我觉得,能让母亲开心,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呢?
也就是在那年,我第一次听说了孔子。村里有个读过书的老先生,常给我们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说他是个能教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圣人。我那会儿对“圣人”没什么概念,只觉得能让那么多人追随的人,一定很了不起。后来又听人说孔子在鲁国讲学,我便动了拜师的心思。母亲知道后,连夜给我缝了一件粗布衣裳,还把家里仅有的一块腊肉用油纸包好,让我当作拜师礼。
第一次见到孔子时,我穿着打补丁的衣裳,手里攥着那块腊肉,站在他讲学的杏坛下,紧张得手心都出了汗。孔子穿着整洁的儒服,面容温和,正和弟子们谈论着“仁”与“礼”。我不懂什么是“仁”,也不明白“礼”有什么用,只觉得他们说的话都文绉绉的,离我的生活太远了。轮到我拜师时,我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叫仲由,想跟着您学习。”孔子看着我,笑着问:“你想学什么呢?”我挠了挠头,说:“我想变得有本事,能保护母亲,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弟子们听了都笑了,可孔子却没有笑,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啊,有这份孝心,便是学习的开端。”
就这样,我成了孔子的弟子。可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我性子急,说话直来直去,常常因为不懂礼仪而闹笑话。有一次,孔子让我们讨论“为政以德”,我站起来就说:“要是让我治理一个国家,我肯定先把那些欺负老百姓的官吏都抓起来,看他们还敢不敢作恶!”弟子们听了都议论纷纷,颜回轻声对我说:“子路兄,夫子说过,为政者要先修身,再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不能只靠武力啊。”我当时觉得颜回的话太软弱,还和他争了起来。孔子见状,没有批评我,只是给我讲了“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说治理国家就像培育庄稼,要用心浇灌,而不是用鞭子抽打。我听着听着,慢慢低下了头,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治理国家还有这么多门道。
跟着孔子学习的日子里,我渐渐明白了“仁”的含义。有一次我们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位老人因为儿子不孝顺而独自坐在路边流泪。我气冲冲地想去教训那个儿子,孔子却拉住我说:“子路,你先别急。你知道他为什么不孝顺吗?”后来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儿子小时候常被父亲打骂,心里积了怨恨,才会对老人不好。孔子便让我去跟那个儿子谈心,告诉他老人其实一直很疼爱他,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我按照孔子的话去做,那个儿子听了后,跪在老人面前哭着认错。看着他们父子相拥的样子,我忽然懂得,“仁”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真心去温暖别人。
我性子鲁莽,常常会犯一些错误,可孔子总是耐心地教导我。有一次我和别人发生了争执,一时冲动动手打了人。孔子知道后,没有骂我,只是让我反省自己的行为。他说:“子路,武力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不能化解心中的矛盾。一个君子,应该用智慧和品德去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用拳头。”我听了很羞愧,主动去给被打的人道歉。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遇到事情不再急于动手,而是先想一想该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
随着跟随孔子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渐渐参与到一些政事中。孔子曾说我“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思是说我可以去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我听了很受鼓舞,也更加努力地学习兵法和为政之道。有一次,鲁国的季孙氏想要攻打颛臾,我和冉有一起去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说:“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而且在鲁国的疆域之内,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这是季孙氏的主意,我们也没办法。”孔子听了很生气,说:“你们作为季孙氏的家臣,就应该尽力劝阻他,而不是一味地顺从。”我当时就想,要是我能在季孙氏身边,一定不会让他做出这样不义的事情。
后来,孔子派我去蒲地做邑宰。蒲地是个多事之地,民风彪悍,之前的几任邑宰都没能把这里治理好。我到了蒲地后,首先做的就是走访百姓,了解他们的需求。我发现这里的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是因为赋税太重,而且官吏腐败。于是我便上书请求减免赋税,同时严惩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吏。有个官吏仗着自己是季孙氏的亲信,不把我放在眼里,依旧横征暴敛。我没有退缩,收集了他贪赃枉法的证据,直接把他押到了鲁国都城。季孙氏虽然很不高兴,但因为证据确凿,也只能把那个官吏革职查办。这件事之后,蒲地的百姓都很信任我,纷纷主动遵守法令,蒲地的秩序也渐渐好了起来。
孔子周游列国时,我一直陪在他身边。那几年的日子很苦,我们常常吃不饱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有一次我们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困了七天,粮食都吃完了,弟子们都饿得没了力气。颜回出去找食物,回来后给孔子煮了一碗粥,孔子却误以为颜回偷吃了粥。我当时很生气,站起来就想为颜回辩解,可孔子却摆了摆手,说:“我知道颜回不是那样的人,我只是想考验一下大家。”后来真相大白,孔子感叹道:“眼见不一定为实,做人做事都要用心去观察啊。”
在楚国的时候,楚王想重用孔子,还打算给我们封地。可楚国的大夫们担心孔子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便在楚王面前说孔子的坏话。楚王听了之后,就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头。我很气愤,对孔子说:“夫子,我们不如离开楚国,去别的国家吧!”孔子却很平静地说:“子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因为遇到挫折就放弃。”那一刻,我看着孔子坚定的眼神,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十岁那年,我被卫国的大夫孔悝请去做他的家臣。当时卫国的政局很乱,卫出公和他的父亲蒯聩争夺君位,孔悝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我到了卫国后,多次劝说孔悝要坚守道义,不要参与到权位之争中。可孔悝终究还是被蒯聩胁迫,参与了政变。那天我正在城外办事,听说孔悝被劫持,立刻赶回都城。路上有人劝我:“子路兄,现在卫国大乱,你回去只会白白送命,还是赶紧逃走吧!”我摇了摇头,说:“我既然做了孔悝的家臣,就应该对他负责,怎么能在他危难的时候逃走呢?”
等我赶到孔悝的府中时,蒯聩已经控制了局面。我提着剑冲进去,大声喊道:“你这个逆子,竟敢劫持大夫,篡夺君位!”蒯聩的手下见状,纷纷围了上来。我虽然武功不错,可对方人多势众,没过多久,我的胳膊就被砍伤了,帽子也掉在了地上。我想起孔子曾经教导我,“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忍着剧痛,慢慢弯下腰,想要把帽子捡起来戴好。就在这时,敌人的剑刺进了我的身体。我倒在地上,看着天花板,脑海里浮现出母亲的笑容,浮现出孔子教导我的场景,浮现出和弟子们一起在杏坛下读书的日子。我想,我这一生,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也没有辜负夫子的教诲,这样也就足够了。
如今我躺在这片土地上,听着远处传来的钟声,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鲁国拜师的日子。夫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虽然没有像颜回那样领悟到“仁”的精髓,也没有像子贡那样能言善辩,但我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夫子的教诲,用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人生的意义吧。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仲由,还要跟着夫子学习,还要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