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名曾皙,字点,鲁国人氏,孔门弟子之一。世人多知吾乃曾参之父,亦因夫子“吾与点也”之叹,使吾这看似平淡的人生多了几分被探寻的意味。今日闲坐于庭院,见春风拂过杨柳,孩童在巷陌间追逐嬉戏,忽觉人生数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遂提笔写下这篇自述,不为留名,只为梳理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寻常日子。
吾自幼生长在鲁国一个普通的士族家庭,家中虽不算富贵,却也衣食无忧。父亲是位略通诗书的乡绅,平日里喜好与邻里探讨些农事与礼仪,母亲则操持着家中大小事务,温和贤淑。幼时,吾常搬着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听他讲《诗经》里的篇章,讲周公制礼作乐的故事。那时的吾,对“礼”与“乐”尚无深刻理解,只觉得那些蕴含着韵律与规矩的文字,像春日里的溪流,清澈又动听。
稍长些,吾便开始系统地学习典籍。父亲请了一位老儒来家中授课,老儒治学严谨,对吾要求甚高。每日清晨,天还未亮,吾便需起身诵读《诗》《书》,午后则练习礼器的摆放与礼仪的动作。起初,吾觉得这般学习枯燥乏味,常常在上课时走神,想着门外的蛐蛐是否还在鸣叫,想着田间的麦子是否已经成熟。老儒察觉后,并未严厉斥责,只是在一次课后,带着吾走到庭院中,指着那株生长得笔直的松柏说:“点啊,学问如树木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方能长成参天之势,为人遮风挡雨。”老儒的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吾迷茫的内心。自那以后,吾收起了贪玩的心性,潜心向学,渐渐在典籍的世界里找到了乐趣。吾发现《诗经》中的诗句不仅优美,更蕴含着古人对生活、对情感的真挚表达;礼仪不仅是一套繁琐的程序,更是人与人之间尊重与和谐的体现。
及冠之年,吾听闻孔子在鲁国讲学,弟子遍布天下,便心生向往,收拾行囊前往拜师。初见夫子时,他身着朴素的儒服,面容温和,眼神中却透着睿智与坚定。吾向夫子行拜师礼后,便留在了孔门,与众多师兄弟一同学习。孔门的学习氛围极为浓厚,每日清晨,大家便聚集在学堂中,诵读典籍,午后则围绕着夫子,探讨天下大事、人生哲理。夫子讲课从不拘泥于形式,常常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将深奥的道理讲解得浅显易懂。有一次,夫子问我们各自的志向,子路率先回答,说要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让百姓富足,士兵勇敢;冉有则说要治理一个方圆五六十里的小国,让百姓衣食无忧;公西华说愿意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担任一个小小的赞礼官。轮到吾时,吾正坐在一旁,听着师兄弟们的壮志豪情,心中却想起了春日里的景象。于是,吾缓缓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话音刚落,学堂里安静了片刻,随后夫子长叹一声:“吾与点也!”
那时的吾,并未完全明白夫子为何会赞同吾的志向。在师兄弟们谈论治国安邦的宏愿时,吾的想法似乎太过平凡,太过安逸。直到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吾才渐渐懂得,夫子所追求的“仁政”,最终不就是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这般自在、祥和的生活吗?治国安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天下人都能享受生活的美好,而非仅仅追求强大的国力与威严的礼制。吾的志向,看似是个人的闲情逸致,实则蕴含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那是一种人人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
在孔门的岁月里,吾不仅学到了知识与道理,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师兄弟们各有特色,子路勇猛直率,冉有沉稳务实,公西华谦逊有礼,颜回则聪慧好学,深得夫子喜爱。我们常常一同出游,在山水之间畅谈人生理想;也常常在学堂中争论不休,为了一个典籍中的字句,为了一个道理的阐释,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有一次,我们几人相约去沂水边游玩,正是暮春时节,阳光温暖,春风和煦。我们脱下鞋子,在清澈的沂水中嬉戏,岸边的杨柳随风飘荡,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玩累了,我们便坐在岸边的草地上,分享着带来的食物,吟诵着《诗经》中的篇章。那一刻,没有朝堂的纷争,没有世俗的烦恼,只有纯粹的快乐与安宁。子路感慨道:“若能日日如此,便是人生一大幸事啊!”吾笑着回应:“只要心中有这份自在,即便身处喧嚣,也能寻得这份安宁。”
离开孔门后,吾回到了家乡鲁国。那时的鲁国,虽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吾虽无子路那般治国安邦的抱负与能力,却也想为家乡的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吾在家乡开设了一所私塾,招收邻里的孩童与一些有志于学习的青年,传授他们典籍知识与礼仪规范。吾效仿夫子的教学方式,不只是单纯地讲解书本内容,更注重引导学生们感悟生活中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品德与修养。
在私塾的教学中,吾常常会给学生们讲起在孔门时的经历,讲起夫子的教诲,讲起那次与师兄弟们谈论志向的往事。有一次,一个学生问吾:“先生,您为何不追求功名利禄,反而选择在这里教书育人呢?”吾指着窗外正在劳作的农夫说:“你看那些农夫,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只为让土地长出粮食,养活一家人。吾教书育人,就如同农夫耕种土地,只为让知识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成为有学识、有品德的人,将来无论是耕田织布,还是为官从政,都能坚守本心,造福他人。功名利禄如同过眼云烟,唯有知识与品德,才能长久流传。”学生们听后,若有所思,眼中多了几分坚定。
吾的儿子曾参,自幼便在吾的私塾中学习。曾参天性沉稳,勤奋好学,对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十分注重品德修养。吾常以夫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教导他,让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我。曾参长大后,也拜入孔门,跟随夫子学习,后来成为了孔门的重要弟子,传承并发扬了夫子的思想。看到儿子能够有所成就,吾心中倍感欣慰,也觉得自己多年的教书育人没有白费。
岁月匆匆,如今吾已步入暮年。身体不如从前那般硬朗,眼睛也有些昏花,但每当看到私塾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邻里们过着安稳平和的生活,心中便充满了满足。有时,吾会坐在庭院中,泡上一壶清茶,回忆起年轻时的种种经历:在孔门听夫子讲学的时光,与师兄弟们出游畅谈的快乐,在家乡教书育人的充实……那些日子,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吾平凡却又充实的一生。
有人说,吾的人生太过平淡,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没有流传千古的伟业。但吾并不这样认为。人生的价值,并非只有通过功名利禄才能体现。能够追随夫子学习,领悟“仁”与“礼”的真谛;能够在家乡教书育人,为传承知识与品德贡献力量;能够看到家人安康,邻里和睦,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吾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与成就。
暮春时节,再次想起那日在孔门所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仅是吾对春日美景的向往,更是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如今,虽已年迈,无法再像年轻时那般在沂水中嬉戏,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安宁祥和的向往,却从未改变。吾想,这或许就是夫子“吾与点也”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平凡的生活中,寻得内心的自在与安宁,在简单的快乐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真谛。
吾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只有寻常岁月中的点滴感悟与坚守。愿这篇自述,能让后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曾皙,也愿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能在时光的流转中,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