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代人物自述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悲欢离合   

范仲淹

古代人物自述

范仲淹自述

吾名范仲淹,字希文,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之子也。生于端拱二年八月丁丑,降世之际,未有祥瑞之兆,唯父亲凝视吾时,眸中似有微光闪动,叹曰:“此子眉宇间藏浩然气,或可承吾家志。”彼时吾家虽非钟鸣鼎食之家,却也世代书香,父亲为官清廉,常以“先做人,后做事”训诫家人,这般家风,自小便在吾心中刻下深深烙印。

吾两岁那年,天降横祸,父亲猝然离世。那一日,家中哭声震天,母亲泪眼婆娑,抱着吾枯坐于堂前,窗外风雨交加,似是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悲泣。彼时吾尚年幼,不知生死别离之痛,只懵懂地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伸手想去擦拭她脸上的泪水,却被母亲紧紧搂入怀中,那怀抱温热却颤抖,让吾隐约察觉,生活自此将截然不同。

父亲逝后,家中生计无以为继,母亲为护吾周全,只得携吾改嫁朱文翰。继父待吾尚可,却也只是相敬如宾,未有过多温情。吾自小便知晓自己与家中其他子女不同,故而行事格外谨慎,沉默寡言,将更多心思放在读书之上。每当夜深人静,吾便独坐于灯下,翻开父亲遗留的旧书,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满是父亲的批注,字里行间皆是家国情怀与处世之道。吾逐字逐句研读,似是能透过文字,与父亲隔空对话,心中的迷茫与不安,也在墨香中渐渐消散。

弱冠之年,吾得知自己的身世,如遭雷击。那日,继父家中长辈闲聊,言语间不慎泄露真相,吾愣在原地,过往种种疑惑瞬间有了答案。待众人散去,吾回到房中,望着铜镜中自己的面容,只觉陌生又熟悉。吾想起母亲这些年的隐忍与不易,想起父亲的英年早逝,心中百感交集。一夜未眠后,吾做出决定:恢复范姓,离开朱家,独自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母亲得知吾的想法,泣不成声,却也明白吾的决心,只得含泪为吾收拾行囊,叮嘱吾在外务必保重身体,勿忘初心。

离开朱家后,吾四处求学,历经艰辛。曾寄居长白山醴泉寺,每日只以粥果腹。凌晨时分,天还未亮,吾便起身借着微弱的晨光读书;夜幕降临,寺中熄灯,吾便偷偷点燃松脂,在昏暗的光线下继续钻研。寺中僧人见吾如此刻苦,皆叹吾毅力非凡,有时会悄悄给吾送来一些干粮,吾虽感激,却也不愿过多叨扰,总是婉言谢绝。这般清苦的日子,吾一过便是数年,却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只因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信念:唯有饱读诗书,方能学有所成,日后为国效力,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不辜负母亲的养育之恩。

后来,吾听闻应天府书院学风浓厚,便毅然前往。书院中藏书丰富,名师云集,吾如鱼得水,整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同窗们常因苦读而抱怨,吾却乐在其中。每日清晨,吾第一个来到书院,在晨雾中诵读经典;深夜,吾最后一个离开,伴着月光梳理所学。有时为了钻研一个难题,吾会废寝忘食,同窗们打趣吾“读书成痴”,吾只是笑而不语。在应天府书院的岁月,是吾学识飞速增长的时期,不仅精通了经史子集,还对兵法、吏治有了深入的研究,为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中祥符八年,吾赴京应试,一举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接到任命的那一刻,吾激动得彻夜难眠,想到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回报,想到终于有机会实现心中的抱负,想到可以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泪水不禁浸湿了衣衫。赴任途中,吾一路轻装简行,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到任后,吾秉持着“公正为官,为民做主”的原则,处理每一件案件都格外认真。广德军民风彪悍,案件繁多且复杂,常有权贵之人前来施压,试图干预案件审理,吾始终坚守底线,据理力争,将每一件案件都办得明明白白,让百姓心服口服。百姓们见吾清廉公正,皆称吾为“范青天”,每当听到这样的称呼,吾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更加坚定了为民服务的决心。

天圣六年,吾因政绩卓著,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在任期间,吾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彼时集庆军一带遭遇旱灾,农田干裂,颗粒无收,百姓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吾见状心急如焚,一边上奏朝廷,请求拨款赈灾,一边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为了节省开支,吾带头缩减自己的俸禄,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购买粮食,发放给受灾百姓。在吾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集庆军的灾情逐渐得到缓解,百姓们的生活慢慢恢复正常。看着百姓们脸上重新露出笑容,吾心中满是欣慰,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与意义。

明道二年,吾升任右司谏。此时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刘太后垂帘听政,把控朝政,仁宗皇帝虽已成年,却无实权。吾深知皇权旁落对国家的危害,便多次上书,恳请刘太后还政于仁宗。奏疏呈上后,朝中大臣皆为吾捏了一把汗,有人劝吾明哲保身,切勿触怒太后。吾却不以为然,对他们说:“吾身为谏官,便是要为国家社稷着想,为百姓谋福祉,岂能因个人安危而退缩?”刘太后见吾态度坚决,又有众多大臣暗中支持,最终不得不还政于仁宗。仁宗亲政后,对吾十分信任,多次召见吾,与吾商议国家大事,吾也毫无保留地为仁宗出谋划策,希望能助仁宗开创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

景祐三年,吾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至饶州。此次被贬,吾心中虽有失落,却也无怨无悔。赴任途中,许多好友前来送行,有人为吾抱不平,吾却笑着对他们说:“人生起落乃常事,只要心中有家国,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为国家效力。”到了饶州后,吾并未因被贬而消沉,反而更加勤勉地处理政务。饶州地处江南,水患频发,吾到任后,便立即组织百姓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同时,吾还重视教育,在饶州兴办学校,邀请名师讲学,让更多的百姓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在饶州的数年里,吾与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离任时,百姓们夹道相送,依依不舍,吾望着百姓们的身影,心中暗下决心,无论日后身在何处,都要坚守初心,为百姓办实事。

宝元元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发动叛乱,侵犯宋朝边境。边境告急,朝廷震动,仁宗皇帝急召大臣商议对策,众人皆束手无策。此时,吾主动请缨,前往延州抵御西夏。仁宗见吾有勇有谋,便任命吾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到了延州后,吾发现军中军纪涣散,士兵战斗力低下,便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吾首先严明军纪,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作战勇敢的士兵给予重赏,对临阵退缩的士兵严惩不贷。同时,吾还注重士兵的训练,亲自传授兵法,带领士兵们日夜操练。为了提高军队的防御能力,吾还在边境修筑了大量的城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在吾的努力下,延州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西夏军队多次来犯,都被吾军击退。

庆历三年,吾因抵御西夏有功,被召回京城,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政。此时的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日益严重,土地兼并现象突出,百姓生活困苦,财政危机加剧,军队战斗力低下。吾深知国家面临的困境,便向仁宗皇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整顿吏治,严格官员考核制度,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改革科举制度,注重选拔有真才实学、能为百姓办实事的人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税;加强军事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新政实施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官场风气焕然一新,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然而,新政的实施触动了许多权贵的利益,他们纷纷上书反对新政,对吾进行诽谤和陷害。面对重重阻力,吾并未退缩,始终坚定地推行新政。仁宗皇帝虽对吾十分信任,但在权贵们的不断施压下,也开始动摇。庆历五年,仁宗皇帝最终下令停止实施新政,吾也被贬至邓州。此次被贬,对吾打击巨大,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心中满是遗憾与不甘。但吾并未因此而放弃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到了邓州后,吾依旧勤勉政事,关心百姓疾苦。在邓州期间,吾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便是吾一生的追求与写照。

此后,吾又先后被贬至杭州、青州等地。无论身处何地,吾始终坚守初心,为百姓办实事。在杭州时,吾见当地百姓因灾荒而生活困苦,便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同时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青州时,吾注重发展当地的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青州的经济繁荣。吾深知,无论官职高低,身处何地,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就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吾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岁。弥留之际,吾眼前浮现出一生的过往:从年幼丧父,到四处求学;从初入仕途,到推行新政;从抵御西夏,到被贬各地……一幕幕画面如走马灯般闪过。吾心中虽有遗憾,未能实现心中的抱负,未能让宋朝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但吾也无怨无悔,因为吾一生都在为国家和百姓奋斗,始终坚守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

吾一生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多次被贬,却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吾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坚守初心,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国家就一定能繁荣昌盛,百姓就一定能安居乐业。吾虽已离世,但吾的信念与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上一章 曾皙 古代人物自述最新章节 下一章 富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