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重生之她杀疯了
本书标签: 校园  重生复仇 

第三十九章:雪融时的嫩芽

重生之她杀疯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陈默正蹲在实验室的窗边,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里的草种。昨夜解冻的冰棱在窗台上积了汪清水,倒映着株刚展开子叶的幼苗,嫩绿的叶片上还挂着颗晶莹的水珠,像捧着颗微型太阳。他小心地用镊子拨开周围的琼脂,根须上附着的固氮菌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已经形成稳定的共生体了,”陈默在记录本上画了个笑脸,“就像孩子们手拉手,谁也离不开谁。”

院子里的积雪开始融化,屋檐垂下的冰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短。裴砚辞踩着水洼往桃树上挂鸟食罐,罐子是用回收的塑料瓶改的,瓶身上钻了密密麻麻的小孔,里面装满了合作社寄来的青稞粒。“斑鸠昨天就来了,”他指着雪地残留的爪印,三趾朝前,趾朝后,像片小小的枫叶,“它们知道春天快来了,提前来占位置。”树杈间的保温灯还亮着,但功率调小了一半,“现在只需要保持5℃,就能唤醒芽苞。”

图书漂流站飘来淡淡的墨香,张阿姨正在给新书盖纪念章。章面是朵凸起的绿绒蒿,沾着金色的印泥,盖在《植物分类学》的扉页上,正好和书里的标本呼应。她突然发现书页间夹着张风干的蒲公英,绒毛已经脱落,只剩下光秃秃的花茎,是那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孩夹进来的。附的纸条上写着:“风会带着种子去想去的地方。”张阿姨找来透明胶带小心地固定,胶带剪得像片叶子的形状,“这样既不会损坏标本,又能让它自由呼吸。”

厨房的灶台前,王奶奶正在煮奶茶。砖茶在沸水里舒展,汤色渐渐变成琥珀色,她舀出勺阿依莫合作社的蜂蜜,在茶面上画了个心形。“藏族的奶茶要加酥油,”她往茶里倒了点奶白色的液体,表面立刻浮起层油花,“就像给茶水盖了层被子,不容易凉。”灶台上的蒸笼冒着白汽,里面是刚蒸好的青稞馒头,每个馒头上都点着红点,像颗颗小小的太阳。

睿睿举着放大镜在雪地里奔跑,镜片下的冰晶折射出七彩的光。他突然蹲下来尖叫,块融化的雪水洼里,躺着颗发了芽的草籽——是上周从仓库掉出来的,在冰天雪地里竟悄悄破了壳。嫩芽只有米粒长,却倔强地顶着层薄冰,“它自己发芽了!”睿睿小心翼翼地用树叶托起种子,往实验室跑,“陈叔叔快看,它不想等春天了!”

陈默的手机震动起来,是甘肃希望小学的实时视频。画面里几个孩子正用木棍拨开融化的雪层,露出下面黑色的土壤。“地温已经到3℃了,”校长举着温度计对着镜头,红色的液柱清晰可见,“我们按照教程,把种子和菌液按10:1的比例混合,埋在了20厘米深的地方。”背景里传来欢呼声,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个发芽的土豆,“我们的窖藏土豆也醒了!”

叶惊鸿在整理“声音图书馆”的新设备时,发现个有趣的现象。播放彝族妇女阿依莫的山歌时,旁边培养箱里的草种幼苗会朝着扬声器的方向倾斜。“植物能听到声音,”她调出手机里的文献,“特定频率的声波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速度提高15%。”叶惊鸿立刻给甘肃的学校发了条消息,建议他们在育苗棚里播放孩子们的歌声,“既可以给种子‘听音乐’,又能让孩子们开心。”

裴砚辞的3D打印机正在制作种子博物馆的互动沙盘。他往打印好的地形模型里撒了些荧光粉,在暗处能模拟河流的走向。“这是从废旧节能灯里回收的,”他指着沙盘上的长江黄河,蓝色的荧光在黑暗中流淌,“既环保又好看,孩子们会喜欢的。”模型旁边摆着个再生塑料做的地球仪,上面用不同颜色的PLA材料标注着基金会的项目点:甘肃是绿色,新疆是黄色,云南是红色,每个点都亮着小小的LED灯。

张阿姨在图书漂流站的留言本上看到条新记录。是那个戴白帽子的少年志愿者写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我看到棵胡杨的树洞里,积着碗雨水,里面泡着几粒草籽。”下面画着幅简笔画:歪脖子胡杨守护着个小小的水洼,水面漂着绿色的小点。张阿姨拿出彩笔,在旁边添了只小鸟,嘴里叼着颗种子,“这样它们就不会孤单了,”她笑着说,“大自然会互相帮忙。”

陈默的实验室里,离心机正在分离新疆批次的耐旱菌。显示屏上的曲线图显示,经过低温驯化的菌种活性提高了30%,在5%的含水率下仍能正常繁殖。他用滴管吸了点菌液,滴在载玻片上,显微镜下的菌群像群褐色的小鱼,在液体里灵活地游动。“这些小家伙能在沙漠里活五年,”陈默对着镜头拍照存档,“比普通菌种寿命长两倍,就像给种子请了位长寿的保镖。”

院子里的桃树下,扎西正在搭建育苗床。用的是从家具厂回收的木板,拼成个1.2米宽的长方形,里面铺着农业大学捐赠的营养土。“这是给孩子们做的实验田,”他往土里撒了把草种,“等它们发芽了,就寄给全国各地的学校,让大家看看我们的成果。”床沿插着块小木牌,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希望从这里开始。”

裴砚辞调试完种子博物馆的模型,发现太阳能板在阴天也能发电。他测了下电压,显示3.2V,“足够带动小风扇和LED灯了,”他给模型装上微型风扇,叶片转动时,展柜里的种子标本轻轻摇晃,“就像给种子模拟春风,让它们提前感受春天。”桌角的草稿本上,画着用再生材料做的风力发电机,扇叶是用旧CD盘做的,在阳光下闪着彩虹的光。

晚饭时,大家围坐在厨房的长桌旁,中间摆着盆刚从温室摘的青菜。翠绿的叶片上还挂着水珠,是陈默用实验室的废水浇灌的——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水,富含植物需要的氮磷钾。“这是我们自己种的,”陈默夹起片菜叶,“用的是甘肃的土壤改良技术,普通土加5%的菌肥,产量提高了倍。”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融化的雪水顺着排水管流淌,像支轻快的歌谣。

睿睿突然举起张画纸,上面是他画的种子旅行图:颗草籽从基金会出发,乘着风飞过黄河,越过戈壁,落在片荒坡上,周围渐渐长出无数株小草,最后变成片草原。“老师说这叫生态链,”他指着画里的牛羊和小鸟,“草长大了能喂牛羊,鸟能吃虫子,大家互相帮忙。”扎西在旁边用藏文写下祝福,陈默则画了个循环箭头,“就像我们的环保回收站,废品变成新东西,新东西用完又变成废品,永远不浪费。”

深夜的实验室,陈默在培养箱前做最后的检查。甘肃批次的草种已经长到5厘米高,根系盘根错节,把培养基都撑裂了。他打开箱门,股清新的草香扑面而来,混杂着泥土的气息。培养皿的标签上,每个编号旁边都贴着张小小的照片:甘肃的黄土、新疆的沙漠、云南的红土、青海的草原,“明天就要启程了,”陈默对着幼苗轻声说,“去你们该去的地方,好好生长。”

叶惊鸿翻开老周的笔记本,最新的页贴着张照片:十年前的甘肃荒坡,黄土地上只有几丛沙蒿;旁边是张现在的照片,同样的位置已经长满了绿色的草,远处还种上了排排的树。她拿起笔,在两张照片中间画了颗发芽的种子,旁边写着:“改变不是突然发生的,是每天进步点点。”窗外的雨声渐渐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照亮了院子里的积水洼,像面面镜子,映着满天的星星。

裴砚辞把种子博物馆的模型放进展示柜,旁边摆着件特殊的展品——个用回收材料做的时间胶囊:外层是再生塑料,里面裹着今年的草种、孩子们的画和份土壤样本。“要埋在基金会的桃树下,”他在胶囊上刻了日期,“等到2033年再挖出来,看看我们的种子长成了什么样。”模型的展柜里,各种种子标本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颗颗沉睡的星星。

张阿姨在图书漂流站的门上挂了串风铃,是用回收的玻璃瓶和金属丝做的。风过时发出清脆的响声,瓶身上的绿绒蒿图案在灯光下转动,像群跳舞的精灵。她往每个书架上都放了盆多肉植物,是用再生塑料盆种的,“植物能净化空气,”张阿姨给多肉浇水,水滴在叶片上滚来滚去,“就像书能净化心灵,都是无声的朋友。”

王奶奶把最后个青稞馒头放进保温箱,里面垫着牦牛皮纸,纸上的绿绒蒿图案被热气熏得发胀,反而更鲜活了。她在每个馒头袋里都塞了张祝福卡,用藏文写着:“愿你的根扎得深,花开得艳。”门口的快递单地图上,红色的图钉又多了几个,最远的是西藏那曲,海拔4500米,旁边写着预计到达的日期:春分。

睿睿抱着那个自己发芽的草种,趴在窗边看月亮。种子被他种在了个酸奶盒里,就放在窗台上,嫩芽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他突然想起陈叔叔说的,种子在土壤里会做个长长的梦,梦里有阳光,有雨水,有小伙伴。现在这个梦快要醒了,就像外面的冰雪正在融化,春天正在悄悄到来。

叶惊鸿锁门前,最后看了眼实验室的培养箱。绿色的指示灯像颗安静的心脏,微微闪烁。老周的笔记本摊在桌上,最新的页写着:“春天不是突然来的,是第缕风,第一滴雨,第一颗发芽的种子,起带来的。”她想起今天收到的所有消息:甘肃的孩子们埋下了种子,新疆的试点准备就绪,云南的环保回收站即将安装,那些跨越寒冬的邮包,正在奔向各自的目的地。

夜色渐深,基金会的灯还亮着。陈默在整理明天要寄的种子,裴砚辞在完善种子博物馆的设计图,张阿姨在给新书盖章,王奶奶在准备明天的早饭,睿睿则在观察他的小草芽。窗外的月亮升得很高,照亮了融化的雪水汇成的小溪,也照亮了那些即将破土而出的希望——它们在冰层下积蓄了整个冬天的力量,只等声春雷,就会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把整个世界染成绿色。

而此刻,甘肃的荒坡上,那颗裹着固氮菌的草种正在冻土下伸展根须;新疆的沙漠里,耐旱菌已经在沙粒间织好了网络;云南的乡村小学,环保回收站的零件正躺在仓库里等待组装;西藏的草原上,阿依莫的蜜蜂已经飞出了蜂箱。它们都在等待,等待春天的正式登场,等待着在某个清晨,突然发现彼此都已长大,长成了片绿色的海洋。

上一章 第三十八章:冰层下的春天 重生之她杀疯了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十章:春风里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