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重生之她杀疯了
本书标签: 校园  重生复仇 

第三十八章:冰层下的春天

重生之她杀疯了

凌晨四点,实验室的恒温培养箱突然断电。陈默摸黑找到备用电源时,指尖触到培养箱玻璃的刹那,惊觉外层结着层薄冰——温度计显示箱内温度已跌至4℃,那些裹着菌液的草种幼苗正蜷缩在培养皿边缘,子叶泛着令人心悸的暗红。他哆嗦着接好电缆,显示屏的绿光重新亮起时,才发现掌心不知何时被碎玻璃划了道口子,血珠滴在菌液里,漾开细小的红纹。

“别碰!”叶惊鸿举着手电筒冲进来,光束里浮动着无数冰晶。她带来的急救箱里,碘伏棉签是用回收塑料做的外壳,纱布包装袋印着绿绒蒿图案——阿依莫合作社新开发的医疗包文创。“固氮菌遇到血液会变异,”她按住陈默的手腕往水池走,水流在低温下泛着白汽,“上次在青海试验时,就出现过菌膜异常增厚的情况。”镜子里,两人的鬓角都凝着霜,像落了层早雪。

窗外的温度计红线卡在-17℃,裴砚辞正用热风枪融化冻住的3D打印机喷头。PLA材料在0℃以下会变得脆硬,昨晚打印到一半的种子博物馆微缩模型,断成了三截躺在工作台上。他调出备份文件重新开始打印,喷头吐出的塑料丝在寒风中凝成螺旋状,像给模型缠了层绷带。“加15%的增韧剂,”他对着电脑麦克风说,屏幕上的材料参数随声变化,“能承受零下20度的低温冲击。”桌角的样品盒里,新旧两种塑料块并排躺着,新料在低温下弯曲90度仍不断裂。

图书漂流站的暖气片彻底冻住了,张阿姨把热水袋塞进《中国野生植物》图鉴的封套里。烫得发胀的书页间,那片狼毒花标本竟渗出淡淡的粉色汁液,在泛黄的纸页上晕开细小的花形。“这是植物的应激反应,”她翻出西藏农牧学院教授寄来的笔记,其中一页画着狼毒花的根系图,侧根上布满储存水分的肉质结节,“在极端低温下,会释放出花青素御寒。”最下面的《气象观测入门》里,那个小小的温度计汞柱缩成了米粒大的圆点。

厨房的铜锅里咕嘟着牦牛骨汤,王奶奶正把发酵好的青稞面团切成小块。面团在案板上弹跳着,像群圆滚滚的小动物,每个切面都布满细密的气孔。“零下十五度发酵的面团更筋道,”她往汤里撒了把野葱花,是夏天从高原采来晒干的,遇热后立刻舒展成绿色的小伞,“就像经过寒冬的种子,胚芽更饱满。”灶台上的搪瓷碗里,泡着从甘肃寄来的土豆干,温水里正慢慢舒展,边缘泛起新鲜的象牙白。

睿睿踩着板凳往门楣上贴门神,是他用回收的纸箱板画的:左边是举着草种的扎西,右边是捧着培养皿的陈默,两人中间是朵巨大的向日葵,花瓣上写满了不同民族的“春”字。浆糊是用面粉和热水调的,他特意加了勺蜂蜜,“王奶奶说这样粘得牢,”睿睿用手指把边角压实,“能挺过整个冬天。”窗台上摆着排冻梨,是从东北寄来的,黑褐色的果皮上结着层薄冰,像裹着层水晶。

扎西在仓库里翻出卷旧塑料布,正和裴砚辞搭建临时育苗棚。用的是从建筑工地回收的钢管和卡扣,裴砚辞用扳手把每个节点拧得紧紧的,哈出的白气在金属管上凝成霜花。“这是给基金会院子里的桃树搭的,”扎西展开塑料布,上面印着褪色的向日葵图案,是去年做宣传横幅剩下的,“能提高局部温度5度,芽苞就不会冻伤了。”棚顶特意留了通风口,装着用饮料瓶改的挡风板,风过时会发出呜呜的声响。

陈默的实验室里,离心机的转速稳定在5000转/分钟。他盯着显示屏上的菌液浓度曲线,当数值跳到1.8×10⁸CFU/g时,立刻按下暂停键。移液枪精准地吸取0.3ml菌液,滴进装有沙漠土壤样本的培养皿——这是给新疆试点准备的强化配方,比常规剂量高20%。显微镜下,耐旱菌正抱团附着在沙粒表面,形成层褐色的生物膜,像给沙子裹了层保暖衣。“这样能减少90%的水分蒸发,”陈默在记录本上画了个水分子模型,“就像给种子撑了把遮阳伞。”

叶惊鸿在整理“声音图书馆”的新录音时,发现段特别的音频。是甘肃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雪地里朗读,背景里有铁锹铲冰的叮当声,还有人在唱跑调的《种太阳》。“我们挖了一米深的坑,”个清脆的声音说,“陈叔叔说把种子埋在冻土层下面,就像给它们盖了棉被。”录音的最后三十秒突然安静,然后爆发出阵欢呼——他们成功点燃了用回收塑料做的取暖炉,火焰的噼啪声里,能听到谁在喊:“温度到15度啦!”

张阿姨在给图书打包时,发现《昆虫记》的扉页又多了片标本。是片透明的蝉翼,上面用红漆写着个“忍”字,是那个想当海洋生物学家的男孩寄来的。附的纸条上写着:“蝉要在地下待七年才能爬出地面,我们的种子也能等。”她找来塑封袋小心地保存,袋角剪了个 tiny 的透气孔,“就像给标本留了呼吸的窗口,”张阿姨对着光看,蝉翼上的纹路像极了地图上的河流,“它们虽然睡着了,却还在生长。”

裴砚辞的3D打印机终于完成了种子博物馆的温控系统模型。他用镊子夹起个米粒大的传感器,安在模型展柜的角落,“这是从旧手机里拆的温度芯片,”他连接上显示屏,数字跳动着稳定在22℃,“能精确到±0.5℃,比新的还好用。”模型旁边摆着个再生塑料做的花盆,里面插着株3D打印的向日葵,花瓣是用不同颜色的回收PLA材料做的,花心嵌着块小小的太阳能板,在灯光下闪着微光。

厨房飘来烤馕的香味时,王奶奶正在给每个馕扎孔。铁钎子在面团上留下整齐的小圆洞,像给馕盖了排透气的窗户。“这样烤的时候不会鼓起来,”她往馕上撒芝麻,黑色的颗粒在金黄的面团上格外醒目,“就像给种子留的发芽孔,空气水能进去。”烤盘旁边放着个奇怪的工具——是用矿泉水瓶改的洒水壶,瓶盖钻了七个小孔,正好对应彩虹的七种颜色,“这是阿依莫教我的,说这样浇水更均匀。”

睿睿突然拉着扎西往仓库跑,那里藏着他攒了三个月的废品:三十七个矿泉水瓶,十二斤旧报纸,还有堆易拉罐。“可以换图书了!”他指着墙上的兑换表,上面写着“20个瓶子=1本绘本”“5斤报纸=1套文具”。裴砚辞帮他们把瓶子踩扁,压缩后的体积只有原来的1/5,“这是环保回收站的迷你版,”他笑着举起个压成饼状的易拉罐,“等开春安装好大型设备,能压得更紧实。”墙角的麻袋里,已经装了半袋压缩好的废品,像块深褐色的砖。

陈默的手机收到条卫星传输的图片,是甘肃荒坡的最新航拍。雪地里出现了无数个整齐的小圆点,每个圆点旁边都插着根红布条——那是孩子们做好的播种标记。图片下方附着组数据:冻土厚度42cm,地温2.3℃,预计解冻日期3月17日。“正好赶上草种的最佳发芽期,”陈默调出历年物候数据表,“去年的解冻时间是3月21日,今年提前了四天,说明土壤温度在回升。”他突然指着图片角落,片裸露的土地上泛着淡绿色,“是去年种下的草!它们熬过冬天了!”

暮色降临时,大家围坐在厨房的长桌旁吃火锅。铜锅里的牦牛骨汤翻滚着,水面浮着层金黄的油花,像给汤盖了层保温膜。退休记者老爷爷带来瓶自制的梅子酒,是用回收的玻璃瓶装的,瓶身上贴着张老照片:1999年的春天,老周蹲在刚冒芽的树苗旁,手里举着个装着酒的搪瓷缸。“他说等树长高了,就用果子酿酒,”老爷爷给每个人倒了小杯,酒液在杯壁上挂出细密的水珠,“现在这酒,算是替他喝了。”

睿睿突然站起来,举着个烤得金黄的青稞饼:“我有个发现!”他咬开饼皮,里面的土豆泥冒着热气,“你们看,面团外面烤得焦脆,里面却很软,就像种子在冻土下面,外面冰天雪地,里面却在悄悄发芽。”扎西立刻掏出手机,对着饼拍了张照,“要发给牧区的小伙伴,”他点着屏幕上的热气,“告诉他们春天藏在里面呢。”

深夜的实验室,陈默在培养箱前做最后的检查。甘肃用的草种根系已经长到6.8厘米,侧根上布满白色的根瘤——那是固氮菌形成的共生结构,像串微型肥料厂。他打开箱门时,股潮湿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混杂着淡淡的青草香。培养皿的标签上,每个编号旁边都画着个小小的笑脸,是睿睿趁他不注意时添的。“明天就能寄往新疆了,”陈默轻轻合上箱门,“你们要在沙漠里好好扎根啊。”

裴砚辞在调试种子博物馆模型的灯光系统。LED灯珠发出柔和的白光,正好照亮展柜里的种子标本——有甘肃的草种、青海的青稞、云南的稻种、新疆的沙棘。他特意在每个展柜底部装了块反光板,是从旧广告牌上拆的铝箔,“这样即使在暗处,也能看到种子的光泽,”他转动调光旋钮,灯光渐渐变暗,“就像在告诉孩子们,就算在黑暗里,希望也不会熄灭。”

张阿姨在图书漂流站的窗台上摆了排玻璃瓶,每个瓶子里都装着不同地方的土壤:甘肃的黄土里埋着颗草种,云南的红土里插着片稻叶,新疆的沙土里裹着粒沙棘。瓶身上贴着标签,写着“等待春天”。她往每个瓶子里滴了滴清水,水珠在土壤里慢慢渗透,像滴进海绵的墨汁。“水会带着种子的消息,”张阿姨对着瓶子轻声说,“告诉土壤,春天快来了。”

王奶奶把最后块青稞饼放进保温箱,里面垫着牦牛皮纸,纸上的绿绒蒿图案在灯光下像活了过来。她在箱盖内侧贴了张藏历的节气表,用红笔圈出了“打春”那天,旁边写着:“春打六九头,种子要露头。”门口的快递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三月,最远的是西藏阿里地区,备注栏里写着:“内有抗寒草种,可在海拔4500米种植。”

叶惊鸿锁门前,最后看了眼实验室的培养箱。绿色的指示灯像颗安静的星星,照着里面沉睡的种子。老周的笔记本摊在桌上,最新的一页写着:“种子在冬天做的梦,春天会帮它实现。”她想起白天看到的航拍图,雪地里那些整齐的圆点,像无数双等待的眼睛。

夜色渐深,基金会的灯盏盏熄灭,只有实验室的那盏还亮着。雪又开始下了,轻轻落在玻璃窗上,像给种子们唱着摇篮曲。那些即将启程的邮包在仓库里安睡,裹着保温棉,垫着羊毛毡,藏着春天的秘密。等到明天太阳升起,它们会继续踏上旅程,穿过雪山,越过戈壁,去到那些等待绿色的土地,在冰层下悄悄积蓄力量,只等春风吹过,就破土而出,把整个世界染成绿色。

而此刻,在这片被白雪覆盖的土地上,无数颗种子正在沉睡。它们在冻土下做着关于春天的梦,梦里有阳光,有雨水,有孩子们的笑声,还有片无边无际的草原。等到梦醒时分,便是它们唤醒大地的时刻。

上一章 第三十七章:跨越寒冬的邮包 重生之她杀疯了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雪融时的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