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尝试着按照丁程鑫的建议,加入鼓点节奏。咚、哒、咚、哒……机械的节拍器声在琴房里回响,强行切入她精心编织的旋律网中。
原本流畅的情感线被硬生生打断,变得生硬而突兀。她又试了试加入一些合成器音色,冰冷的电子音效覆盖了原本温暖的弦乐,歌曲的灵魂仿佛被抽离了,只剩下一个喧嚣的躯壳。
乔小萱不对……完全不对……
乔小萱烦躁地停下敲击键盘的手,将头埋进臂弯。这感觉比写不出来更难受,像是在亲手毁掉自己珍视的孩子。
深夜,琴房的灯还亮着。乔小萱疲惫地靠在钢琴边,反复播放着自己各种失败的尝试版本,沮丧几乎要将她淹没。就在她几乎想要放弃时,手机屏幕亮了,是马嘉祺发来的信息:
马嘉祺「还在和音符搏斗吗?别太逼自己。给你听个东西。」
后面附上了一个音频文件。
乔小萱疑惑地点开。是一段非常粗糙的吉他弹唱录音,环境音有些嘈杂,但能听出是马嘉祺的声音。他唱的正是《星尘》的副歌部分,没有复杂的编曲,只有一把木吉他和他清澈干净的嗓音。
他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在几个关键的音符上加入了更饱满的情绪和一点点即兴的转音,情感浓度瞬间拔高,那种挣扎与渴望呼之欲出,比任何华丽的编曲都更直击人心
马嘉祺「这是我最开始听到《星尘》时,脑海里浮现的感觉。你的旋律本身就有巨大的力量。或许,强化它,而不是覆盖它?」
马嘉祺又发来一条消息。
乔小萱怔怔地听着这段简单的录音,一遍又一遍。马嘉祺的演绎像一道光,穿透了她眼前的迷雾。她一直纠结于“加”什么,却忘了音乐最核心的武器就是旋律本身和演唱者的情感投入。
丁程鑫要的“力量感”,或许并不一定来自外在的喧嚣节奏,而是来自旋律内在的张力和演唱者将其爆发出来的能力
一个全新的思路在她脑海中迅速成型。她不需要颠覆,而是需要“点亮”!
她立刻坐回钢琴前,手指重新在琴键上飞舞。这一次,她不再想着添加繁复的伴奏,而是专注于旋律本身的精炼和强化:
* **主歌:** 保留钢琴的纯净基底,但在低音区加入极其克制、富有弹性和空间感的电子贝斯音色,如同暗涌的心跳,营造一种蓄势待发的紧张感。旋律线条更加凝练,突出歌词的叙事性。
* **预副歌:** 弦乐铺垫进来,但不再是柔和的背景,而是带着一丝不安的震颤,音域逐渐拉高,将情绪推向临界点。
* **副歌:** **核心突破!** 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砍掉所有她之前试图添加的鼓点和合成器音墙!** 取而代之的是
:
* 将主旋律的节奏进行微妙的切分处理,使其更具驱动感和律动性。
* 钢琴演奏力度陡然加强,配合强力的弦乐齐奏(而非电子音效),营造出磅礴而**有机**的声场,如同内心的风暴终于爆发
* 最关键的是,她在副歌后半段,为主旋律设计了一段**极具爆发力的高音和声段落**,想象中这将是马嘉祺和宋亚轩(或其他高音成员)声音的完美融合,用**人声本身的力量**去点燃高潮!这种纯粹的人声冲击力,远比电子音效更能震撼心灵,也更能体现“蜕变”的痛与美。
* **桥段:** 回归极简,可能只用纯净的钢琴或大提琴,甚至加入一段丁程鑫充满叙事感的低沉Rap(如果歌词主题契合),作为爆发后的沉淀与思考。
* **最终高潮:** 所有器乐(钢琴、弦乐、贝斯)与人声(全员充满力量的和声,尤其是那个高音段落)交织在一起,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充满温度与生命力的声浪,达到情感和音乐能量的双重巅峰。
她几乎是不眠不休地重新编排,专注于如何让旋律本身和演唱者的声音成为绝对的焦点,让情感通过更精炼、更有张力的音乐语言自然爆发出来,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喧嚣。当她敲下最后一个音符时,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她筋疲力尽,但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立刻导出了新版本的d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