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那天,江西的烈日灼烤着大地,空气仿佛凝固了。姜珈彧坐在家里那台老旧的电脑前,手指冰凉,输入准考证号时指尖都在微微发颤。父母屏息站在她身后,房间里安静得只剩下风扇的嗡鸣和心脏狂跳的声音。
网页刷新的进度条仿佛慢得令人窒息。当那个清晰的表格终于跳出来时,姜珈彧甚至有几秒钟的失焦。
总分:621分
太好了,这样一定能如她所愿。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
巨大的喜悦像汹涌的海啸,瞬间冲垮了所有的堤坝。她猛地捂住嘴,眼泪却不受控制地汹涌而出,滚烫地滑过脸颊。不是委屈,是长久压抑后终于得以喘息的释放,是汗水浇灌终于结出硕果的狂喜!她做到了!她真的从江西文科的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踏入了传媒界的最高学府!
姜妈妈珈彧…能上了?中传?
母亲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眼圈瞬间红了。
姜爸爸好!好!好!
父亲连说了三个“好”字,粗糙的大手用力拍着她的肩膀,声音哽咽,饱含着如释重负的激动和骄傲。
姜珈彧用力点头,泪水模糊了视线,但心底那簇名为“马嘉祺”的火苗,却在这一刻燃烧得前所未有的炽烈。
这是第一步,填平那五岁沟壑的第一步!
北京的秋天,天空高远湛蓝,带着北方特有的爽朗。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无限的可能。姜珈彧拖着行李箱,站在刻着校名的大石头前,深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混合着青草、油墨和青春梦想的味道。她知道,这里是她新的战场,是她走向“平视”的起点。
她像一块干涸了太久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知识。新闻理论、传播学、媒介伦理、采访写作……每一门课她都全力以赴。课堂上,她永远是坐得最笔直、笔记记得最勤的那个。图书馆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常常一坐就是深夜。她知道,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她安身立命、靠近梦想的核心基础。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那个光芒万丈的舞台,那个需要声音传递魅力的圈子,她需要一个更直接的“武器”——一个能让她真正踏入那个世界,甚至可能接触到他的“通行证”。
姜珈彧老师,我想申请辅修播音主持艺术专业。
在辅导员办公室,姜珈彧平静而坚定地说出自己的决定。这并非必修课,意味着她要在本专业繁重的课业之外,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发声、表达、即兴反应、舞台掌控力。
辅导员推了推眼镜,看着眼前这个眼神清亮、态度坚决的南方女孩
#万能(辅导员)珈彧,新闻传播的课业已经很重了,播音主持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的练习时间,你确定能兼顾吗?
姜珈彧我能。
姜珈彧回答得毫不犹豫,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姜珈彧我会安排好时间,保证两边都不落下。
于是,她的时间表被压缩到了极致。
* 清晨五点:宿舍楼还笼罩在薄雾中,她已经出现在校园僻静的小树林里。对着挂满露珠的枝叶,一遍遍练习着最基础的绕口令和气息控制。
姜珈彧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
清亮的声音在寂静的晨光中回荡,直到口干舌燥,喉咙微微发紧。
* 白天:穿梭于新闻传播的专业课教室和播音主持的练声房、录音棚之间。在录音棚里,她对着稿件一遍遍调整语气、节奏、情感,一个重音的位置,一个停顿的长短,都力求精准传达。指导老师严谨到近乎苛刻的要求,她全部默默承受,反复练习。
* 夜晚和周末:不是泡在图书馆啃专业书,就是奔波于校内外各种活动主持的现场。无论是学院迎新晚会的小主持,还是校外某个社区活动的司仪,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场次,她也当作磨砺自己台风和应变能力的宝贵舞台。每一次站上舞台,聚光灯打下的那一刻,她都告诉自己:离他近一点,再近一点。
同时,她从未忘记对音乐的热爱。那把从江西带来的旧吉他,是她宿舍床头的忠实伙伴。高考后的暑假,她用做家教辛苦攒下的钱,报了一个钢琴速成班。此刻,学校琴房成了她另一个心灵栖息地。纤细却有力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跳跃,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逐渐流畅,美妙的音符开始从她指尖流淌。她的嗓音本就清亮悦耳,加入音乐社后,在一次社团招新的露天演出中,她抱着吉他自弹自唱了一首民谣。清澈空灵的嗓音在秋日的阳光下流淌,瞬间吸引了无数驻足的目光,也让她在校园里小有名气。
她像一株在贫瘠土壤里奋力汲取养分的植物,拼命地向上生长,向着那片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