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种田科举两不误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十六章 诗会崭露头角

种田科举两不误

离县里的诗会还有半个月,李大勇就开始紧张了。每天放学回来,除了完成学堂的功课,就是抱着那本《唐诗选》反复研读,连吃饭都在琢磨诗句,夜里偶尔还会梦呓般背出两句。

赵茹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欣慰。她没再多说什么,只默默在他书桌上放了温热的糖水,或是切好的梨片——知道他费脑子,得好好补补。

“娘,‘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用得真好,可我怎么也想不出这么妙的字。”一天晚上,李大勇捧着诗集叹气,小脸上满是沮丧。

赵茹凑过去看了看,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你就想想咱们村春天的样子,河边的草是怎么变绿的,风一吹是什么感觉,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好诗。”

李大勇愣了愣,随即眼睛一亮:“娘,你说得对!我怎么没想到呢?”他立刻拿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不一会儿就有了几句雏形。

赵茹看着他专注的侧脸,悄悄退了出去。她不懂作诗,却知道怎么帮孩子卸下压力——有时候,最质朴的生活体验,反而比死记硬背更有用。

诗会当天,赵茹特意给李大勇换上了那件藏青长衫,又仔细给他梳了头。“别紧张,就当去跟朋友玩,”她帮儿子理了理衣襟,“娘在铺子等你好消息。”

李大勇用力点头,跟着几个相熟的同窗往县城去了。

赵茹虽然嘴上说不担心,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做活时总忍不住走神。李寡妇看出来了,笑着打趣:“看你这模样,比自己去考试还紧张呢。”

“可不是嘛,”赵茹叹口气,“这孩子心思重,就怕他发挥不好,心里难受。”

“放心吧,大勇是个有福气的,准能行。”李寡妇安慰道。

一直等到傍晚,李大勇才跟同窗们一起回来。他脸上带着点疲惫,眼神却亮得惊人,一进门就冲着赵茹喊:“娘!我得奖了!”

赵茹手里的绣花针“啪嗒”掉在布上,连忙迎上去:“什么奖?快给娘说说!”

“诗会评了三个优秀奖,我是其中一个!”李大勇从书袋里掏出一张洒金的奖状,还有一支精致的毛笔,“先生说我那首《春日村居》写得质朴真切,有生活气息,特意给我颁的奖!”

赵茹接过奖状,看着上面清秀的字迹,眼眶一下子热了。她的儿子,不仅考上了童生,还在县里的诗会上得了奖,这可是多少读书人都盼不来的荣耀!

“好孩子,真是娘的好孩子!”她一把将李大勇搂进怀里,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二柱和二丫听到动静,也跑了过来,围着奖状和毛笔啧啧称奇:“哥哥真厉害!”“这支笔真好看!”

晚上,赵茹特意多炒了两个菜,还买了壶米酒,算是给李大勇庆祝。连平时舍不得多吃的鸡蛋,都煮了六个,每个孩子一个。

“这只是个开始,”赵茹给李大勇夹了块肉,语重心长地说,“以后的路还长,要戒骄戒躁,继续好好读书。”

“娘,我知道。”李大勇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坚定,“我以后要考秀才,考举人,让娘和弟弟妹妹都过上好日子!”

赵茹看着他,又看了看满桌嬉笑的孩子,心里暖融融的。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铺子里整齐的货架,也照亮了她眼底的笑意。

从那个手忙脚乱的清晨,到如今这踏实安稳的夜晚,不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她的生活已经彻底变了样。这一切,都源于她当初那句“强者从不抱怨环境”——是啊,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只要肯动手,肯用心,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种出希望的庄稼。

她拿起桌上的绣花针,继续赶工。针尖刺破布料,带出细密的针脚,就像她一步一步走过的路,平凡,却也扎实。而这条路的前方,分明已有了光亮。

上一章 第十五章 学堂新篇 种田科举两不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七章 添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