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种田科举两不误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十八章 祖孙情深

种田科举两不误

阿莲在铺子里住下后,赵茹特意托人给她做了两身新衣裳,料子虽然是普通的粗棉布,却洗得干干净净,缝得整整齐齐。二丫还把自己最宝贝的一个布娃娃送给了她,两个小姑娘很快就形影不离,亲如姐妹。

阿莲心里记挂着奶奶,几乎每隔两天,就要跑回村里看一趟。赵茹从不拦着,每次都让她带上些糕点、布料,或是给奶奶抓药的钱。

“路上小心,早去早回。”每次阿莲出门,赵茹都会这样叮嘱,像对待自己的亲女儿一样。

这天,阿莲从村里回来,眼睛红红的,一进门就扑到赵茹怀里哭了起来:“婶子……奶奶她……她咳得更厉害了,不肯吃饭,也不肯吃药……”

赵茹心里一沉,知道老人家怕是不好了。她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嘱咐李大勇看好铺子,自己则带着阿莲,拎着刚买的红糖和细面,匆匆往村里赶。

阿莲家的茅草屋依旧破旧,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浓重的药味。老太太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呼吸微弱,看到赵茹进来,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挣扎着想坐起来。

“奶奶,您别动。”赵茹连忙按住她,又让阿莲倒了杯温水,“我给您带了点细面,让阿莲给您煮碗面汤,多少吃点。”

老太太摇了摇头,拉着赵茹的手,声音微弱得像蚊子哼:“妹子……我知道自己的身子……撑不了多久了……阿莲这孩子……就拜托你了……”

“奶奶您别这么说,您会好起来的。”赵茹心里发酸,握着她枯瘦的手,“您放心,我一定会像待亲闺女一样待阿莲,让她吃饱穿暖,教她识字做活,绝不让她受委屈。”

老太太浑浊的眼睛里滚下两行泪,又看向一旁的阿莲,招了招手:“莲儿……过来……”

阿莲扑到床边,抱着奶奶的手哭:“奶奶,您别离开我……”

“傻孩子……”老太太抚摸着她的头,气喘吁吁地说,“跟着……跟着婶子好好过……要听话……要懂事……”

话没说完,老太太的手就垂了下去,眼睛永远地闭上了。

“奶奶——!”阿莲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像一只失去了庇护的幼鸟。

赵茹也红了眼眶,轻轻拍着阿莲的背,心里五味杂陈。她帮着阿莲给老太太擦身、换衣裳,又去村里请了两个相熟的妇人帮忙,简单置办了后事。

村里人听说了,都来帮忙搭灵棚、抬棺材,王秀才还亲自写了挽联。张屠户的老婆也来了,给阿莲送了身素净的衣裳,又悄悄塞给赵茹一些钱:“拿着吧,办丧事要用钱。”

赵茹谢过她,心里暖暖的。这一路走来,多亏了这些乡亲们的帮衬。

老太太下葬那天,阿莲哭得几乎晕厥过去,赵茹一直抱着她,轻声安慰。李大勇和二柱也懂事地跟在后面,帮着递东西、磕头,像对待自己的亲奶奶一样。

回到铺子后,阿莲沉默了许多,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眼里的光也黯淡了不少。赵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知道这种伤痛只能靠时间来抚平。

她没逼着阿莲干活,只让她跟着二丫学学认字,或是做点轻松的活计。晚上睡觉前,还会给她讲些故事,或是跟她说说自己刚穿越过来时的难处,告诉她日子总要往前看。

李大勇也常常开导她:“阿莲妹妹,你别太难过了,奶奶肯定希望你好好活着。以后我们就是你的家人,有什么事,我们一起扛。”

二丫更是寸步不离地跟着她,有好吃的先给她,好玩的也先让她,像个小太阳一样,努力温暖着阿莲的心。

渐渐地,阿莲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她知道,奶奶虽然不在了,但她有了新的家人,有了疼她爱她的娘和哥哥姐姐。

这天,赵茹教孩子们做针线活,让她们学绣最简单的十字花。阿莲学得格外认真,小小的手握着绣花针,虽然有些笨拙,却一针一线,缝得很用心。

“娘,你看我绣的好不好?”她举着绣了一半的帕子,小声问,眼里带着点期待。

赵茹接过来看了看,笑着点头:“真好,比娘第一次绣的强多了。阿莲真聪明。”

得到夸奖,阿莲的小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像雨后初晴的太阳,干净又温暖。

赵茹看着她,又看了看身边认真学习的其他孩子,心里充满了满足。她的家,或许不富裕,却充满了爱和温暖。这些孩子,就像一棵棵小树苗,虽然经历过风雨,却在她的呵护下,努力地向上生长着。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身上,也洒在她们手里的绣品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赵茹知道,只要她们一家人在一起,再大的风雨,也能携手走过。而那些逝去的亲人,也一定会在天上,默默地守护着她们,看着她们越来越好。

上一章 第十七章 添丁进口 种田科举两不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九章 巧手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