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种田科举两不误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二十九章 宫廷订单

种田科举两不误

太后的寿礼订单,是赵茹接到的最郑重的活计。宫廷的规矩多,要求也严苛,光是“松鹤延年”的图样,就来回修改了三次——第一次说仙鹤的姿态不够恭谨,第二次嫌松树的纹路太繁复,直到第三次,她在松针间添了几株象征长寿的灵芝,又让仙鹤的头微微低垂,才总算通过了内务府的审核。

“宫里的差事就是这样,”老尚宫特意派人送来一卷宫廷专用的“云锦”,还附了张纸条,“不求标新立异,但求寓意吉祥,针法稳妥。松针用‘齐针’,鹤羽用‘铺绒’,别耍小聪明。”

赵茹明白尚宫的好意。宫廷绣品重规矩,不像民间可以随意发挥,稍有不慎就可能犯忌讳。她收起往日的巧思,专心研究最传统的宫廷针法,连绣线的粗细都严格按内务府的要求来,一丝一毫不敢偏差。

绣坊里的学徒们也跟着紧张起来,阿莲负责将丝线按色谱分好,每一种颜色都要和内务府给的样本比对三次;二丫则每天检查绣架的稳定性,生怕手抖影响了针脚。李大勇放学回来,就帮着核对图样,连松树上的每一圈年轮都数得清清楚楚。

赵茹自己更是不敢懈怠。她每天只睡四个时辰,其余时间都坐在绣架前,手腕酸了就用热毛巾敷一敷,眼睛涩了就滴两滴自己泡的菊花茶。有一次绣到深夜,她不小心扎破了手指,血珠滴在云锦的白色部分,晕开一小团红。

“娘!”阿莲吓得叫出声。

赵茹却很镇定,赶紧用清水洗去血渍,又取来同色的丝线,小心翼翼地在血迹处绣了朵极小的梅花。“这样就看不出来了,”她笑着说,“还添了点生气。”

可第二天,她还是把那片云锦拆了重绣。“宫廷的东西,容不得半点瑕疵。”她对围过来看的学徒们说,“咱们做手艺的,眼里得有活,心里得有尺。”

一个月后,“松鹤延年”屏风终于完工。松针苍劲挺拔,每一根都透着风霜;仙鹤的羽毛洁白如雪,头顶的丹红用了最正的胭脂色,眼神温和又不失威仪;山石间的灵芝用金线勾边,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内务府的太监来验收时,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了每一处针脚,最后点头道:“不错,赵绣娘果然名不虚传。太后见了,定会展颜。”

屏风送入宫中的第三天,宫里传来消息:太后非常喜欢,赏了赵茹一匹云锦、一对玉镯,还特许她以后可以直接承接宫廷绣活,不必再通过瑞锦轩中转。

这个消息比任何赏赐都让赵茹激动。这意味着她的“茹艺坊”终于在京城站稳了脚跟,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可。

周掌柜特意备了酒席来道贺,席间笑着说:“现在你可是京城里的红人了,我这瑞锦轩都要沾你的光。不过说真的,你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啊。”

赵茹举起酒杯,敬了周掌柜一杯,又敬了特意赶来的王秀才——他是受青牛村乡亲们所托,来京城看看她过得好不好。“是不容易,但也值了。”她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当初在青牛村,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哪敢想今天能走进皇宫?”

王秀才捋着胡须,感慨道:“这都是你自己挣来的。乡亲们听说你在京城出息了,都替你高兴,说你是咱们村的女中豪杰。”

李大勇在一旁听着,忽然站起身,给赵茹鞠了一躬:“娘,以后换我来照顾你。下个月的乡试,我一定考出好成绩,不让你再这么辛苦。”

赵茹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眼眶却有些发热。是啊,孩子们都长大了。李大勇明年就要束发,二柱也能帮着打理绣坊的杂事,阿莲的绣艺日渐精湛,已经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订单,二丫和小宝也到了启蒙的年纪,她正打算请位先生来教他们读书。

席散后,赵茹独自坐在绣坊里,看着墙上挂着的“松鹤延年”屏风的仿品——真品已送入宫中,这是她特意留作纪念的。她想起刚穿越时的茫然无措,想起青牛村漏风的土坯房,想起镇上“茹艺坊”开张时的忐忑,再看看如今这亮堂的绣坊,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最终都化作了踏实。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她鬓角的几缕白发,也照亮了她眼底的从容。她知道,未来的路还长,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的手里,握着针线,也握着一家人的希望;她的身边,有懂事的孩子,有信赖的伙伴,还有那片无论走多远,都牵挂着她的故土。

上一章 第二十八章 嫁衣扬名 种田科举两不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