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搜的风波暂时退潮,但星轨创意和顾清嘉并未松懈。
法务程序按部就班推进,团队内部也进行了反思与加固,对核心资料的管理和对外沟通的流程更加严格。
顾清嘉深知,在名利场中,实力是盾牌,但警惕和智慧才是长久立足的根基。
一个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邀约,再次落在了顾清嘉的案头。
发件人是马嘉祺工作室的核心团队负责人,主题异常郑重:
“关于马嘉祺个人深度纪录片《追光者》整体视觉与叙事策划的合作邀约”
邮件正文详细阐述了纪录片的立意:这并非一部简单的演艺生涯回顾,而是试图深入挖掘马嘉祺在光环与压力之下,对音乐、舞台、自我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基调定位为“真实、文艺、带有诗意的哲思”,目标是打破大众对顶流偶像的刻板印象,展现其艺术灵魂的复杂与挣扎。
纪录片的视觉呈现和整体叙事结构,是成败的关键。
邮件末尾特别强调:
“鉴于顾清嘉老师团队在演唱会上展现出的、对嘉祺舞台艺术内核的深刻理解,以及将抽象理念转化为震撼视听语言的卓越能力,我们认为贵团队是《寻光者》视觉叙事策划的最佳人选。我们期待一种能穿透表象、直抵核心的视觉语言,这需要建立在深刻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基础上。”
这份邀约,分量极重。
它意味着更深的绑定,也意味着要更近距离地、更长时间地触碰马嘉祺舞台之下的真实世界。
这对于刚刚经历风波的顾清嘉和星轨来说,既是巨大的信任与机遇,也潜藏着更复杂的挑战。
顾清嘉盯着屏幕,指尖无意识地抚过手机边缘。
纪录片……这需要比演唱会设计更细腻的洞察、更私密的视角、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她不仅要理解他的舞台,更要理解舞台背后的人。
顾清嘉不禁陷入沉思,我真的可以吗?
----
一周后,星轨创意会议室内。
巨大的投影屏上展示着《寻光者》的初步策划案框架,星轨的核心成员围坐,顾清嘉坐在主位,眼神锐利。
“难点在于‘度’的把握”
负责文案策划的同事眉头紧锁,
“太煽情显得假,太冷静又缺乏温度。如何展现‘挣扎’和‘思考’而不陷入卖惨或说教?观众想看真实,但真实往往伴随着争议。”
“视觉语言也是难题”
视觉总监接话,
“演唱会的光影是服务于氛围和炸点,纪录片需要的是隐喻和留白。如何用画面讲述他内心的‘星河沉浮’?尤其还要避开那些可能被恶意解读的隐私边界。”
顾清嘉沉默地听着,目光落在策划案的核心关键词上:追光者。
光是什么?是舞台的追光灯?是粉丝的应援海?还是他内心永不熄灭的对艺术的热爱与困惑?
她想起了黑暗中他专注调整耳返的侧脸,想起了庆功宴上他指尖那转瞬即逝的温度……
“或许……”
顾清嘉开口,声音带着深思后的沉稳,
“我们不该只想着如何‘展现’他,而是思考如何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他的内心,他不是被剖析的标本,而是引领观众一同‘寻光’的向导。”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核心概念:《星河沉浮:一个寻光者的自白与回响》。”
“视觉基调:流动的月白星紫为底……减少直白的舞台重现,多用象征、空镜、光影变化来映射内心。”
“叙事结构:以他创作的关键节点或内心转折点为锚点……穿插大量他本人的独白、创作手稿、甚至是手机备忘录里的零碎思绪……”
“重点捕捉那些‘舞台之下’的瞬间:排练室独自揣摩动作的汗水、深夜写歌时台灯下的剪影、面对质疑时短暂的沉默、以及……凝视自己舞台回放时,眼中那份纯粹的审视与苛求。”
顾清嘉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
“当然,所有素材获取必须严格遵循艺人团队的要求和隐私边界,任何可能引发过度解读的画面,必须事先沟通并取得明确授权。”
她的思路清晰而大胆,将演唱会上“点亮角落”的细腻,升华到了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团队成员眼中闪烁着被点亮的兴奋。
---
几天后,《追光者》项目第一次多方联席会议。
地点在马嘉祺工作室的顶层会议室。
长桌一侧是马嘉祺的核心团队:经纪人、宣传总监、纪录片导演。
另一侧是星轨的顾清嘉、厉舒宁和视觉总监。
马嘉祺本人也坐在主位旁,姿态放松却带着专注。
顾清嘉代表星轨,清晰地阐述了策划案的核心概念和视觉叙事框架。
她语速平稳,逻辑缜密,用最专业的语言描绘着如何用影像去触摸一个灵魂的深度。
在讲述的过程中,她敏锐地注意到,一直安静聆听的马嘉祺,手指在桌面上几不可察地轻轻敲了一下,目光更深地投向了她。
“顾策划的构想,很有野心,也很有挑战”
纪录片导演率先开口,带着审视,
“如何确保这些‘真实瞬间’的捕捉不会变成窥探?如何平衡深度和艺人的隐私安全感?”
顾清嘉迎上导演的目光,毫不退缩,
“所有拍摄内容,尤其是涉及私人空间和未公开创作素材,必须事先提交详细拍摄清单,由嘉祺老师本人及其团队逐项审核确认。星轨绝不越界,我们的目标是呈现艺术思考的痕迹,而非私人生活的细节。‘真实’不等于‘全盘托出’,而是选取能引发普遍共鸣的、关于创作与成长的‘真实切片’。”
经纪人点了点头,显然对顾清嘉的边界意识感到满意。
这时,一直沉默的马嘉祺开口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的注意力瞬间集中。
“我很喜欢‘星河沉浮’这个概念”
他看着顾清嘉,目光平静中带着一丝探究的锐利,
“也认同顾策划说的,展现‘过程’和‘疑问’比给出‘答案’更重要”
他顿了顿,嘴角似乎有极淡的弧度,
“那么,顾策划打算如何用你的镜头,来捕捉我‘沉浮’中的那些‘疑问’?或者说,在你眼中,‘寻光者’马嘉祺,最核心的疑问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犀利,直接拷问策划者对内核的理解深度。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顾清嘉身上。
厉舒宁在桌下悄悄捏了把汗。
面对偶像的目光,顾清嘉的心跳快了一拍,但她的眼神没有丝毫慌乱。
她迎上马嘉祺的目光,那目光不再是庆功宴上带着调侃的探究,更多的是专业的审视。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反复出现的核心母题”
顾清嘉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您在多次采访里,都流露出对‘纯粹’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对音乐纯粹性的探索,对舞台表达纯粹性的苛求,甚至是对自我存在纯粹性的疑问”
“然而,身处顶流之位,‘纯粹’必然与巨大的喧嚣、复杂的商业规则、以及无法避免的标签化解读产生激烈碰撞。”
她停顿了一下,看到马嘉祺的眼神微微动了一下。
“所以,我们认为,‘寻光者’最核心的疑问,或许正是:期待与噪音中,如何守护并抵达内心那片最原始的关于艺术与自我的纯粹之光?纪录片的视觉叙事,将围绕这个核心疑问的‘寻’与‘守’展开。我们会用光影、节奏、空间去具象化这种碰撞与坚守。”
她最后补充道,“当然,这只是基于公开信息的初步解读,最终的核心,需要与您本人深度沟通后共同确认和深化。”
顾清嘉的回答,既展现了她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又保持了专业的边界感,将最终解读权交还给了马嘉祺本人。
会议室内有几秒钟的安静。
马嘉祺深深地看了顾清嘉一眼,那目光复杂,有审视,有意外,似乎还有一丝……被精准触碰到隐秘心绪的震动。
随即,他轻轻颔首,打破了沉默:
“理解得很深入。这个方向,我认可”
他转向自己的团队和导演,
“具体的拍摄清单和规则,就按顾策划说的,严格制定”
他站起身,会议似乎到此结束。
就在顾清嘉也准备收拾东西时,马嘉祺走到她身边,仿佛只是寻常的告别,声音不高,却足以让她听清:
“期待看到,顾策划眼中……‘寻光者’的模样。”
他的话语很平常,甚至带着工作伙伴的客气。
但顾清嘉却觉得,那句“顾策划眼中”几个字,被他咬得格外清晰,带着只有他们两人才懂的、微妙的重量。
仿佛在说:我知道你有你的视角,无论是专业的,还是……别的,我等着看。
顾清嘉心头一跳,面上却保持着完美的专业微笑:“一定全力以赴,不负所托,嘉祺老师。”
新的合作,在更深的信任与更微妙的张力中,正式开启。
而这一次,顾清嘉的镜头,将穿透舞台的光环,尝试去捕捉那片璀璨星河下沉浮的真实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