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庆园的后台一片嘈杂。
曲云笙蹲在地上,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调试着面前这台半人高的银白色机器。机器侧面印着烫金的"德云智能交互系统1.0",顶部的4K摄像头随着她的操作缓缓转动,发出细微的嗡鸣。
"师姐,这玩意儿真能听懂相声?"秦霄贤凑过来,手指刚要戳向屏幕,被曲云笙一巴掌拍开。
"别乱碰,"她头也不抬,"这设备比你那辆摩托车还贵。"
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几个霄字科的学员立刻后退半步,仿佛那机器会咬人似的。
曲云笙轻笑一声,手指在平板上轻点。下一秒,机器顶部的投影仪突然亮起,在后台的白墙上投出一段全息影像——正是昨天她和郭麒麟搭档的《黄鹤楼》。
但和普通录像不同,画面中实时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注解:
【此处"刘备"的台词化用自《三国志》裴松之注】
【扇子"啪"地一合为"醒木"替代手法,源自清末茶馆表演传统】
【郭麒麟后退半步的时机误差0.3秒,理想状态应为......】
"卧槽!"张九龄脱口而出,"这玩意儿连表演细节都能分析?"
"不然呢?"曲云笙站起身,拍了拍手上并不存在的灰尘,"我花了三个月和清华计算机系那帮人鼓捣出来的。"
她走向舞台方向,机器立刻像只听话的大狗般跟了上去,底部的万向轮在地板上滑出流畅的轨迹。台下的观众席已经坐满了人,不少粉丝举着手机,好奇地张望这台从未见过的设备。
"各位,"曲云笙对着话筒开口,声音清亮,"今晚咱们玩点新鲜的。"
她示意摄像师给特写。大屏幕上,机器顶部的二维码清晰可见。
"扫码试试。"
前排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最先反应过来。他手机刚对准二维码,屏幕上就弹出个精致的界面:《论捧逗》节目单下方,赫然列着"典故溯源"、"表演解析"和"海外同传"三个选项。
男生点开"典故溯源",手机立刻震动起来——
【"三分逗七分捧"最早见于1940年代天津《曲艺报》】
【您正在观看的"泥缝"手法由马三立先生首创】
"天呐!"他忍不住惊呼,"这也太......"
话音未落,后排突然传来一阵日语惊呼。原来是一位日本观众点开了"同声传译",耳机里立刻传来流利的日语解说,连"抖包袱"这样的专业术语都翻译得精准到位。
台上,刚结束表演的孟鹤堂看得目瞪口呆:"师姐,你这是要让我们失业啊?"
曲云笙挑眉:"怕了?"
"怕个屁!"周九良突然插话,"有本事让它来段《地理图》!"
这分明是刁难。这段贯口长达七分钟,包含上百个地名,连资深演员都可能嘴瓢。
曲云笙却笑了。她俯身在平板上输入指令,机器顶部的扬声器突然传出字正腔圆的声音:
"河北省有保定府、正定府、顺德府、广平府......"
语速越来越快,字字清晰。当念到"塞北有个苦海沿边"时,节奏突然一变,竟模仿起郭德纲的标志性断句。台下瞬间炸了,掌声几乎掀翻屋顶。
"还没完呢。"曲云笙打了个响指。
舞台两侧的AR投影仪同时亮起。随着机器的解说,空中浮现出立体的中国地图,每个被报到的地名都亮起红光,最后连成一条蜿蜒的路线——正是传统相声里那段虚构的"苦海沿边"旅程。
海外观众席爆发出更大的惊呼。几位金发碧眼的粉丝手忙脚乱地调整AR眼镜,有个姑娘甚至激动地站了起来,伸手去"摸"空中悬浮的黄河图案。
后台,郭麒麟扒着幕布偷看,忍不住咂舌:"好家伙,师姐这是要革了相声的命啊。"
"错。"曲云笙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手里转着个U盘,"是要给传统穿上新衣服。"
她走向控制台,插入U盘。大屏幕上的画面立刻切换成后台监控——原来每个化妆间、排练厅都装上了智能镜头,此刻正实时捕捉着演员们的准备状态。
张九龄对着镜子默戏的侧影、王九龙调整大褂的修长手指、秦霄贤偷吃小笼包时鼓起的腮帮子......全被AI自动剪辑成花絮,配上俏皮的字幕,投放在剧场两侧的副屏上。
观众席的笑声此起彼伏。一个妈妈指着屏幕对女儿说:"快看!相声演员原来私下也这么可爱!"
演出接近尾声时,最震撼的一幕出现了。
当郭德纲和于谦表演《西征梦》时,机器突然同步在舞台上方投射出三维动画——于老师说的"导弹"真的在天上飞,郭老师比的"航空母舰"赫然是辽宁舰的等比缩模。更绝的是,每当于谦捧哏说"多新鲜呐",空中就会炸开一朵烟花,拼成"噫"的字样。
老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年轻粉丝举着手机疯狂录像。曲云笙靠在控制台边,看着实时飙升的互动数据——海外观看人数已经突破十万,弹幕覆盖了二十多种语言。
散场后,郭德纲把玩着那台机器,突然问道:"这东西取名字没?"
曲云笙摇头。
老郭眯起眼睛:"就叫'云笙匣子'吧。"
"为什么?"
"当年京剧有个'谭派匣子',是谭鑫培大师的戏箱。"他拍了拍机器冰冷的金属外壳,"今天这台,就是你曲云笙的戏箱。"
月光透过窗棂,在"云笙匣子"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曲云笙突然想起在海外求学时,那个嘲笑"相声是过时艺术"的教授。
她轻轻按下关机键,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倒映出自己微笑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