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开启了她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
在她的印象里大学生活应该是平静而美好的。
那我们拭目以待吧。
江月是文学社的,刚上了两天课,老师布置的小组作业,要求一个人独立完成。
江月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做了很多的工作,经过她的精心策划这次作业非常成功
江月创作的散文《窗台上的薄荷》(节选)
"六月的雨总带着股懒劲儿,敲在玻璃上像没睡醒的猫爪。我蹲在窗台前数薄荷的叶片,每片锯齿边都沾着碎光——那是隔壁老楼的窗棂漏下来的,下午三点零七分,刚好落在第三片叶子的根须处。
它总在夜里偷偷长。我见过它的影子爬满窗帘,像谁写坏了的草稿,皱巴巴却带着劲儿。母亲说薄荷是记性最差的植物,插枝就活,活了也不记人。可我知道,它记得每次浇水时指尖的温度,记得我对着它念诗时打错的韵脚。
昨天给它换盆,发现根系在盆底绕了三个圈。原来植物也会绕路,像人在巷子里打转,明明出口就在头顶,偏要在砖缝里找光。"
就连老师都鼓励她说:"你这孩子,写的不错,不过有点心急了啊。"
江月把自己的文章发布在了社交平台上面,被季宇秋看到了。
季宇秋把陆景铭拉过来说,你看这个和之前咱俩在网上看的那个兄弟写的差不多。陆景铭:"你的意思是这个女的抄袭?我靠,没想到啊,这个人有点胆量。"
季宇秋:"你说我要不把这个女的举报了?给她个教训。陆景铭:"随你,只要不怕报复就行。"
季宇秋执行能力强,说干就干,他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则声明,指出xxx抄袭行为。
而江月也不是吃素的,立马从学校论坛上扒到了季宇秋的联系方式。江月质问他你为什么说我的文章存在抄袭嫌疑,你有什么证据证明?
这一连串的问题,季宇秋不慌不忙的回答
季宇秋喜欢研究文学方面的作品,季宇秋同时在做地方文学史料整理,他提出的质疑集中在两点:
1.细节重合度:
他在一本1987年出版的地方文学集《巷弄碎笔》中,发现一篇佚名短文《植记》,其中写道:"薄荷的根在盆底绕三圈时,就该换盆了。它们认路,却总绕着暗处走,像我祖父抄家时藏在砖缝里的诗稿,找光,却怕光。"
林砚指出,女主文中"根系绕三圈""砖缝找光"的细节,与《植记》的核心意象高度重合,且该文集因发行量极少,近年未再版,非专业研究者很难接触到。
2.情感逻辑的相似性:
《植记》以薄荷隐喻特殊年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女主文中"记不住人却记得温度""打错的韵脚"等表述,与《植记》"植物记不住朝代,只记雨水"的情感内核形成镜像,尤其"绕路找光"的比喻结构几乎一致。
女主江月在系刊编辑部的争执中冷静反驳:
"那本文集我根本没见过。薄荷是我外婆种的,她去年去世后我才搬来这栋老楼,花盆是她留下的,盆底确实有三圈根痕——我拍了照片,换盆那天是5月17日,朋友圈有记录。"
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褪色的红陶盆里,根系缠绕的形状清晰可见,配文是"外婆说绕三圈是想家了"。
"至于'绕路找光',是我每天看着它在窗台夹缝里长出来的。它左边是墙,右边是防盗网,只能往盆底钻,这不是比喻,是我蹲了三个星期亲眼看见的。"她声音发颤,"如果观察生活也算抄袭,那是不是所有写过月亮的人,都抄了李白?"
他们两个的争吵被系主任看见了。
后来系主任出面调和时,发现《植记》的作者其实是苏棠外婆的笔名——当年外婆曾在本地文化馆工作,《巷弄碎笔》收录的正是她年轻时的作品。苏棠从未听过外婆的笔名,却在成长中潜移默化继承了她的观察方式,这才让两篇跨越三十年的文字,在薄荷的根系里重逢。
等季宇秋看完之后,发现是自己误会了。
不懂的事情不要乱说。
季宇秋很愧疚,他没想到是自己冤枉了别人。
他想弥补的时候,发现江月已经把他的联系方式删了。
季宇秋还心存愧疚,
他没想到江月根本不给他弥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