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伞拖着画皮残片没入巷尾时,梅香突然变得浓烈。陈默按住心口的同心结碎片,那处像被炭火烫着,又像被江南的春水浸着,疼里裹着说不清的暖。他低头看掌心,不知何时沾了些画皮剥落的粉末,指尖搓动时,竟飘出半片透明的梅瓣影——是江南的朱砂梅,花瓣边缘还带着晨露的润。
巷口的青石板突然泛潮,柳如烟留下的柳枝没了戾气,软塌塌贴在地上,叶尖垂着水珠,映出陈默此刻的脸。他忽然想起柳儿总爱在梅雨天蹲在糕铺门槛上,看雨水顺着青石板的纹路淌,说“水走的路,像人心里藏的牵挂,看着散了,其实都往一处去”。
“往哪去?”陈默对着柳叶里的影子喃语,心口的碎片突然发烫。
柳叶晃了晃,水珠坠落在地,溅起的水花里,竟浮出片边关的枯草。
子时的梆子声从远处传来,城隍庙的铜铃突然自鸣,叮铃铃的响里,石狮眼角的血字开始褪色。陈默盯着石狮眼窝滚落的冰晶,那东西在掌心化得极慢,凉意顺着指尖爬上来,却没让他觉得冷——冰晶里裹着丝梅香,是边关梅林的铁骨梅,花瓣瘦硬,带着风雪的糙。
他忽然想起去年雪夜,在边关帐里拆柳儿的信。信纸边角沾着梅瓣,半干的,却能闻见江南的润。同帐的老兵凑过来看,说“这梅香里有暖意,不像咱们这儿的梅,香里都带着冰碴子”。那时他把梅瓣夹进兵书,以为能靠着这点暖撑过寒冬,却没等来开春的回信。
“沈郎,梅要同根生,香才能融呢。”
柳如烟的声音突然在巷尾响起,却没了怨毒,只剩点空落落的轻。陈默抬头,看见巷尾的梅香里浮着团虚影——是柳如烟的骨伞,伞骨上的梅纹正一点点淡去,露出里面藏着的旧物:半块梅花糕,油纸包着,边角早硬了,却还能看出当年的形状;还有枚铜铃,铃舌上缠着根红绳,和他心口的同心结是同色。
“这糕是那年你说要去边关,我在糕铺等了半宿的。”虚影里的声音发飘,像被风吹散的梅瓣,“你没去吃,我就埋在梅树下,想着等你回来,让梅香替我焐软了。可等啊等,等来的是你带了旁人的消息,是嫁衣被烧的火——那火真烫啊,烫得我连梅香都记不清了,只记得你说‘等我回来,就用同心结换红盖头’。”
陈默心口的碎片突然刺得更深。他想起临行前,柳儿把同心结塞进他怀里,红绳在他手腕绕了三圈,说“这结分两半,我留半枚,你带半枚,等你回来,咱们拼在一起,就再也不分开”。可后来在边关收到家信,只说“柳家姑娘嫁了本地书生”,他攥着那半枚结在风雪里站了半宿,第二天就把它塞进了贴身的荷包——原来从那时起,他藏的就不只是牵挂,还有没说出口的“为什么”。
“我没娶旁人。”陈默对着虚影说,声音发哑,“信里说的是误传,我……”
“我知道。”柳如烟的声音软了些,骨伞上的绿火彻底熄了,“画皮能映人心,我贴着你的念想变了这张脸,才知道你心里的梅,从来没谢过。可沈郎,你藏的不只是梅啊。”
骨伞突然转了半圈,伞面朝上,接住了从巷口飘来的雪——不是江南的雨,是边关的雪,落在伞面却不化,竟慢慢凝成朵铁骨梅的形状。“你看,江南的梅要润,边关的梅要寒,就像你心里的牵挂,一半想让她暖,一半怕她等,缠成了死结。”
雪梅在伞面渐渐透明,露出里面裹着的东西——是片新抽的梅枝,带着江南的湿土,枝桠上却结着层薄冰,像刚从边关的冻土移栽过来。陈默突然明白老妪挂在梅枝的铜铃为什么总在雨夜响——那是柳儿怕他在边关听不见江南的春,特意让老妪替她挂的,“铃响一声,就当我在跟你说‘天暖了’”。
“天暖了。”陈默抬手按在心口,那半枚同心结突然不再刺痛,反而透出点温。他看着巷尾的梅香渐渐凝成条路,路的尽头有微光,像江南糕铺的灯笼,又像边关帐外的篝火。
柳如烟的虚影在梅香里晃了晃,骨伞开始片片碎裂,化作漫天梅瓣——一半是江南朱砂梅的润红,一半是边关铁骨梅的素白,落在陈默肩头时,竟融成了暖烘烘的香。“这债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没说出口的话,是没等到的春。”虚影越来越淡,声音却像贴在耳边,“你看那梅枝,冻土能栽活,苦寒里能开花,人心里的结,哪有解不开的?”
最后一片梅瓣落在陈默掌心时,骨伞彻底消失了。巷口的柳枝抽出新芽,青石板上的水迹汇成小小的溪流,往城隍庙的方向淌。陈默低头,看见心口的同心结碎片正慢慢融进皮肉,留下道浅浅的红痕,像枚小小的梅印。
他捡起石狮眼窝那枚早已化尽的冰晶,掌心只剩点潮。远处的梆子敲过子时,琴音的余响彻底散了,柳荫巷里突然传来早莺的啼声——不是怪谈里的厉音,是清亮的,像柳儿以前总在梅树下学的那种。
陈默转身往巷外走,脚步比来时稳了许多。经过糕铺旧址时,他停了停,看见墙角竟冒出株新的梅苗,根须裹着江南的湿土,叶尖却沾着点边关的沙。他想起柳如烟最后说的话,忽然笑了笑
等开春,该把这株梅苗移到能晒着太阳的地方。江南的土能养它的根,边关的风能硬它的骨,就像那些藏在心里的牵挂,不必分江南与边关,只要肯等,总有一天能开出花来。
他摸了摸心口的梅印,那里还留着梅香的暖。巷外的天光已经泛白,隐约能看见远处的梅林,晨雾里,像是有个穿青衫的身影在等,手里提着个油纸包,风吹过,飘来淡淡的梅花糕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