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之轻轻为她盖好薄毯,转身走出了承香殿。
殿外的阳光正好,几名暗卫正分散在四周,看似随意站立,实则目光时刻锁定着殿门。
李知之眼神一凛,不再犹豫。
她身形一闪,如同鬼魅般冲向最近的一名暗卫。
那暗卫猝不及防,刚想出手,却被李知之精准地击中了脖颈,瞬间晕了过去。
其他暗卫见状,纷纷上前,却因为顾忌她是公主,出手时处处留力,不敢真的伤了她。
可李知之的剑招本就凌厉,这些暗卫根本不是她的对手。
不过片刻功夫,几名暗卫便都被她打晕在地,只剩下最后一名暗卫,被李知之反手绑在了廊柱上,嘴里塞了布团,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
“我要去走我自己的路,不用找我。”李知之凑近他,轻声说道,“告诉父皇和母后,我会平安回来的。照顾好母后,别让她为我担心。”
说完,她转身回到殿内,取了早已收拾好的行囊。
行囊里除了衣物、干粮、药品和那柄云霄剑,还有她从宫中库房悄悄取出的不少黄白之物。
黄金、白银、铜钱样样齐全。
她深知西行之路山高路远,所需甚多,没有这些东西寸步难行。
李知之翻身上马,朝着城外疾驰而去。
马蹄踏过长安的石板路,溅起阵阵尘土,她没有回头,心中却满是对父母的愧疚与不舍。
但她知道,她必须走,不仅是为了向往的自由,更是为了那个反复出现的梦境,为了探寻自己身上的秘密。
一路疾驰,李知之很快便追上了玄奘。
她勒住马缰,看着前方缓缓前行的白马和玄奘的身影,心中有些不悦。
她明明叮嘱过玄奘在城外十里坡等她,可他却独自出发了,若不是她马术精湛,恐怕早就被甩得无影无踪。
“和尚,你倒是守信。”李知之催马上前,语气带着几分讥讽。
玄奘看到她,脸上满是惊讶:“公主殿下?你怎么会在这里?陛下不是禁足你了吗?”
“我想来,自然就能来。”李知之挑眉,“我也要看看这外面的世界”
“殿下,万万不可!”玄奘连忙摆手,“西行之路凶险万分,你还是赶紧回宫吧,我们到前面镇子叫人送你回去。”
“送我回去?”李知之冷笑一声,“我好不容易才出来,岂有回去的道理?你若是不愿与我同行,便各自赶路便是,我不拦你。”
说完,她不再理会唐玄奘,催马向前,身影很快便消失在前方的尘土中。
唐玄奘看着她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只能加快脚步跟上。
可他毕竟是个僧人,平日里潜心修行,体力远不如常年练剑的李知之。
李知之骑马疾驰,他骑着白马缓缓前行,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无奈之下,李知之只能改变策略,自己先走一段路,然后找个城镇或村落休息几日,等唐玄奘赶上来,再一同前行。
就这样,西行之路悄然展开。
李知之原本以为,宫外的世界是热闹非凡、自由烂漫的,可真正踏上旅途,才发现其中的艰辛远超想象。
没有了宫中的锦衣玉食,没有了宫女太监的伺候,她只能风餐露宿,以地为床,以天为被。有时遇到狂风暴雨,只能躲在山洞里瑟瑟发抖;有时找不到水源和食物,只能忍饥挨饿。
这些艰辛,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
她每日练剑不辍,剑术越发精湛,周身的青色光晕也越来越明显。
她还学会了辨认野菜野果,学会了搭建简易的帐篷,学会了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护自己。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
在这期间,李知之和玄奘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几乎每隔半个月才能遇上一次。
每次见面,玄奘都会劝她回宫,可李知之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依旧我行我素。
这一日,李知之独自翻越了一座高山。
山势陡峭,山路崎岖,等她到达山顶时,早已气喘吁吁。
她放眼望去,只见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水潺潺流淌,岸边草木丰茂。
“正好,打点水,煮点面食吃。”李知之心中一喜,催马下山,来到河边。
她卸下行囊,取出水壶,蹲在河边打水。
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她的身影,只见她身着劲装,眉眼清冷,比起宫中的公主,多了几分英气与坚韧。
就在她打好水,准备起身时,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在呼喊:“小女娃,小女娃!” 声音苍老而沙哑,似乎是从山下传来的。
李知之愣了一下,四处张望,却没有看到任何人的身影。
“是谁在说话?”她开口问道,声音清脆。
没有人回应,只有那呼喊声再次传来:“小女娃,这边!”
李知之心中疑惑,提着水壶,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
越靠近山脚,那声音便越清晰。
她拨开茂密的草丛,仔细寻找着声音的来源。
“我在这里!” 声音就在耳边响起,李知之连忙回头,只见身旁有一堆半人高的枯草。
她心中一动,伸手扒拉了一下枯草。
“唰啦”一声,枯草被拨开,一个毛茸茸的脑袋突然露了出来,吓得李知之连连后退几步,手中的水壶都差点掉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