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万历年间的异乡人
本书标签: 穿越  宇宙无敌霹雳超级好看 

江南梦,薪火传

万历年间的异乡人

第十一章 江南梦,薪火传

顺治三年的暮春,江南的雨丝带着料峭的寒意,打在苏州城外一处僻静的宅院瓦檐上,淅淅沥沥如同永不停歇的絮语。林婉清坐在窗前,手里摩挲着一本泛黄的线装书 —— 那是卓泽勋生前亲手绘制的《格物浅说》,里面记载着他改良的水车图纸、曲辕犁的改进方案,甚至还有几页关于 “电为何物” 的潦草注解。

窗外,十六岁的长子卓承宇正带着两个弟妹在菜园里忙碌。承宇的眉眼像极了卓泽勋,尤其是专注时微微蹙起的眉头,此刻他正蹲在田埂边,手里拿着一根竹片,小心翼翼地测量着红薯藤的间距。“娘说过,爹当年种红薯,株距要留足三尺,这样根系才能舒展。” 他一边测量,一边对身后十岁的妹妹卓明玥说。

明玥捧着一个陶罐,里面是她按父亲笔记里的方法发酵的农家肥,黑褐色的液体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气息。“哥,你说爹当年在云南种的玉米,真的能长到一人高吗?” 她仰起脸,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

最小的弟弟卓启元才六岁,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泥地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图形,嘴里念叨着:“爹说的‘地球是圆的’,像个大西瓜……”

林婉清望着孩子们的身影,眼眶微微发热。卓泽勋殉国已经三年了,从辽东辗转南下的路途中,他们见过饿殍遍野,也遇过兵匪劫掠,若不是靠着卓泽勋生前教给他们的那些 “保命技巧”—— 比如用草木灰过滤饮用水,用硫磺粉驱赶蚊虫,甚至是在遇到乱兵时如何伪装成普通农户 —— 他们恐怕早已葬身乱世。

“娘,” 承宇走进屋,手里捧着几个刚挖的红薯,“今天的收成不错,够咱们吃几天了。” 他将红薯放在桌上,目光落在母亲手中的《格物浅说》上,“娘,我想试试爹画的那个‘龙骨水车’,村里的老井快干了,要是能做出来,就能引河水浇田了。”

林婉清放下书,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你爹常说,‘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只是如今兵荒马乱,太过张扬怕是会惹来麻烦。” 她看向窗外,远处的田埂上,几个穿着青色号服的清兵正在巡逻,腰间的长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自从清军入关后,江南一带虽已归顺,但剃发易服的政令如同乌云压顶,稍有反抗便会招致灭门之祸。他们隐居在这偏僻的村落,对外只称是遭兵灾的流民,连姓氏都改成了 “卓” 的同音字 “桌”,只为了隐藏卓泽勋曾任明朝辽东总督的身份。

可孩子们骨子里的那份 “不同”,却像埋在土里的种子,总会悄悄冒出芽来。承宇十五岁那年,村里爆发瘟疫,他偷偷按照父亲笔记里的方法,让村民们将病患隔离在村外的破庙里,用煮沸的艾草水消毒,竟奇迹般地控制了疫情。从此,“桌家小子” 的名声便在附近村落传开了,有人说他得了 “异人真传”,也有人暗地揣测他们的来历。

这天傍晚,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拄着拐杖来到院门口,自称是从苏州城里逃难来的,想讨碗水喝。林婉清见他虽面黄肌瘦,但眼神清亮,不像普通灾民,便让承宇端来一碗米汤。

老者喝着米汤,目光却落在院角那架被承宇拆了一半的木架上 —— 那正是他按《格物浅说》图纸制作的龙骨水车雏形。“后生这手艺,倒是有些眼熟。” 老者放下碗,缓缓说道,“老夫年轻时,曾在苏州府衙见过一位卓姓通判,也爱摆弄这些‘奇技淫巧’,他改良的织布机,能让一匹布的工时缩短一半呢。”

林婉清的心猛地一跳,正要说话,却见承宇已经蹲下身,指着木架说:“老先生也认识卓通判?我爹说,那位卓公曾教百姓种红薯、玉米,还说‘民以食为天,食以技为先’。”

老者闻言,猛地站起身,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精光:“你爹是谁?”

林婉清知道瞒不住了,轻叹一声:“不瞒老先生,先夫正是卓泽勋。”

老者踉跄着后退一步,喃喃道:“果然是他…… 难怪,难怪……” 他抹了把眼泪,“老夫是苏州府前吏目周显,当年曾跟着卓公推广新粮,若不是他,嘉靖四十三年的大饥荒,我一家老小早就饿死了。”

原来周显在清军破城时逃了出来,一直隐姓埋名,如今听说村里有个懂 “奇术” 的后生,便特地找来看看,没想到竟真的是卓泽勋的后人。

“卓公殉国的消息传来时,苏州百姓无不落泪。” 周显哽咽道,“他当年在苏州种下的红薯苗,如今已经传遍江南,多少人靠着这个活了下来。” 他看着承宇,“后生,你爹的本事,可不能就这么埋没了。”

承宇握紧拳头:“我知道。爹说过,他来自的那个‘未来’,人人有饭吃,户户有衣穿。我想让这里也变成那样。”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显成了卓家的常客。他熟悉江南的风土人情,帮着承宇避开官府的耳目,悄悄推广那些实用的农技。他们在夜里偷偷制作改良的农具,天亮后再交给相熟的农户试用;明玥则跟着周显的妻子学习辨认草药,用父亲笔记里的配方制作治疗外伤的药膏,免费送给受伤的流民。

这天,周显带来一个消息:邻县的地主囤积居奇,将粮食价格抬得老高,百姓们买不起粮,已经有人开始闹事了。“官府不管吗?” 明玥问道。

周显叹气:“那地主是知府的亲戚,谁敢管?听说已经有饥民想去抢粮仓了,这要是闹起来,又是一场血光之灾。”

承宇沉思片刻,说:“我有办法。” 他翻开父亲的笔记,指着其中一页,“爹这里写过,用草木灰和石灰混合,能做出一种‘碱水’,可以将粗粮发酵成馒头,口感和细粮差不多。如果能让百姓们用少量粗粮做出更多的食物,或许能缓解粮荒。”

林婉清有些担心:“这方法从未试过,万一出了岔子……”

“娘,爹说过,‘实践出真知’。” 承宇眼神坚定,“我去试试。”

接下来的三天,承宇关在厨房里反复试验。他按照笔记里的比例调配碱水,用糙米、麸皮混合发酵,失败了十几次,终于做出了松软的馒头。周显带着几个农户来尝,都惊讶不已:“这真的是糙米做的?比白面馒头还顶饿!”

承宇立刻将方法教给村民,大家用仅有的粗粮做出了足够的食物,抢粮仓的风波渐渐平息了。消息传到县里,那位囤积粮食的地主听说后,竟派人来威胁他们,说他们 “妖言惑众,扰乱民心”。

周显急得团团转:“这可怎么办?那地主心狠手辣,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承宇却异常平静:“我爹说过,百姓的眼睛是亮的。他要是敢来,咱们就把碱水做馒头的方法告诉更多人,让他的粮食卖不出去。”

果然,那地主派来的人看到村民们都在自家院子里做馒头,家家户户飘着麦香,知道民心所向,不敢动手,灰溜溜地回去了。

这件事过后,“桌家小子” 的名声更大了。有人说他是 “卓公再世”,甚至有远方的农户特地赶来请教农技。林婉清看着儿子被众人围住问东问西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卓泽勋。

“娘,” 夜里,承宇坐在灯下,看着父亲的笔记,“我想把爹写的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刻成书,让更多人看到。”

林婉清点点头:“好。你爹总说,知识不该埋在土里。只是要小心,别让人看出这些学问的来历。”

承宇笑了:“我知道。就说是‘民间杂记’好了。” 他拿起笔,在笔记的空白处写道:“父志子承,薪火不灭。”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一轮明月爬上树梢,给小院镀上了一层银辉。林婉清知道,卓泽勋未完成的理想,正在孩子们的手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这个乱世或许漫长,但只要有人记得 “格物致知” 的道理,记得 “民为邦本” 的初心,总有一天,会迎来父亲笔记里描述的那个 “人人有饭吃,户户有衣穿” 的时代。

第十二章 歧路择,少年行

顺治七年的夏天,江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千里,河流干涸,连最深的井都见了底。苏州府各县的百姓纷纷逃往他乡,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卓家所在的村落也未能幸免。村里的老井早就干了,村民们只能去十里外的一条小溪打水,可如今小溪也只剩下一汪浑浊的泥水。承宇看着日渐消瘦的村民,心里像被火烧一样难受。

“哥,再这么下去,大家都会渴死的。” 明玥把最后一点清水倒进陶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承宇翻开父亲的笔记,手指在 “掘井法” 那一页上反复摩挲。笔记里记载着一种 “深井钻探” 的方法,用铁管代替传统的木架,可以打出更深的井。可现在村里既没有铁管,也没有合适的工具,怎么可能做到?

“我有办法。” 承宇突然站起身,“爹说过,‘万物皆可代用’。没有铁管,咱们可以用硬木拼接;没有钻机,咱们可以用人力绞车。”

他立刻召集村里的青壮年,画出图纸,教大家如何将樟木削成一尺长的木管,再用竹篾捆扎连接;又指导大家用木材搭建绞车,用麻绳缠绕,靠人力转动来带动钻头。

村民们半信半疑,但眼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承宇身先士卒,和男人们一起抡大锤、转绞车,手掌磨出了血泡,胳膊累得抬不起来,也只是用布条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干。

林婉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没有阻拦。她知道,这是儿子在践行丈夫的信念 ——“为生民立命”。她带着明玥和启元,给大家烧水做饭,把家里仅存的粮食拿出来分给众人。

七天七夜后,当木管终于钻到地下三十丈深时,一股清澈的泉水顺着木管喷涌而出。村民们欢呼雀跃,纷纷跪在地上磕头,嘴里喊着 “卓公子活菩萨”。

可这件事,却引来了麻烦。

县里的主簿听说了这件事,亲自带着人来到村里。他看着那口喷涌的深井,眼睛里闪着贪婪的光:“这口井是在本县境内,理当由官府掌管。从今日起,打水要交钱,一文钱一桶。”

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这是卓公子带人挖的井,凭什么让你们收钱?”

主簿冷笑一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本县的地上挖井,就得听本县的规矩。谁敢违抗,以通匪论处!” 他身后的衙役们立刻拔出了刀。

承宇上前一步,冷冷地看着主簿:“大人,如今大旱,百姓们连命都快保不住了,您还要趁火打劫吗?”

“放肆!” 主簿怒喝,“一个黄毛小子也敢教训本官?来人,把他给我抓起来!”

衙役们刚要动手,周显突然带着几十个村民挡在承宇面前:“要抓卓公子,先踏过我们的尸体!” 村民们纷纷拿起锄头、扁担,与衙役对峙。

主簿没想到这些村民如此护着承宇,一时有些心虚。他眼珠一转,说道:“好,井水可以免费喝,但这口井的开凿之法,必须交给官府。”

承宇知道,一旦这方法落到贪官手里,只会成为他们牟利的工具。他摇了摇头:“此法是我家传之术,不能外传。但我可以教给各村村民,让他们自己挖井。”

主簿气的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悻悻地带着人走了。

这件事过后,承宇的名声传到了更远的地方。不仅是附近的村民,连一些隐姓埋名的前朝遗老,也开始注意到这个年轻人。

一天夜里,周显带着一个穿着长衫的中年人来到卓家。中年人自称姓顾,是江南的一个秀才。

“卓公子,” 顾秀才开门见山,“如今清廷残暴,剃发易服,残害百姓,我辈深受其苦。听闻公子有经天纬地之才,何不加入我等,共图反清复明大业?”

承宇愣住了。反清复明?他从未想过这件事。

顾秀才继续说道:“公子之父卓公,乃大明忠臣,为国捐躯。公子若能继承父志,高举义旗,必定一呼百应。我等在浙东有数千义军,只缺公子这样的栋梁之材。”

承宇看向母亲。林婉清沉默片刻,说道:“顾先生,我夫生前虽为明臣,但他常说,‘百姓之苦,不在国号,而在温饱’。若只是改朝换代,百姓依旧吃不饱、穿不暖,又有何意义?”

顾秀才皱眉:“夫人此言差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有恢复大明,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我爹说过,历史是循环的。” 承宇突然开口,“无论哪个朝代,若是不爱惜百姓,终究会灭亡。我现在只想教大家挖井、种粮,让更多人活下去。”

顾秀才叹了口气:“公子年纪尚轻,不知家国之痛。也罢,我会再来的,希望公子能好好考虑。”

顾秀才走后,周显忧心忡忡地说:“公子,这反清复明的势力遍布江南,若是拒绝他们,怕是会有危险。”

承宇看着父亲的笔记,上面有一段话被卓泽勋用红笔圈了起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利民为本,何必拘泥于新旧?”

他抬起头,眼神坚定:“周伯,爹说过,做事情要看是否对百姓有利。反清复明也好,归顺清廷也罢,若是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都不是正道。我要走的路,是爹没走完的路 —— 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再挨饿,不再受冻。”

林婉清欣慰地笑了:“好孩子,你长大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承宇更加专注于推广农技。他带着村民们改良土壤,种植耐旱的作物;他教大家制作简易的灌溉工具,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他的足迹遍布苏州府的各个村落,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有人骂他 “忘祖忘宗”,说他忘了父亲是大明的忠臣;也有人赞他 “济世救民”,说他继承了卓公的仁心。承宇从不辩解,只是默默做事。他知道,父亲来自的那个 “未来”,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国号,而是因为那里的人懂得用知识改变命运,懂得团结互助。

这年冬天,顾秀才又来了。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浙东的义军被清军围剿,损失惨重,急需粮草和药品。

“卓公子,我知道你不愿卷入纷争,但如今义军危在旦夕,若是覆灭了,清廷更是会肆无忌惮地欺压百姓。” 顾秀才跪在地上,“求公子看在天下百姓的份上,帮帮我们吧。”

承宇沉默了。他想起了那些在灾荒中死去的百姓,想起了父亲笔记里描述的 “乱世之苦”。他知道,仅凭自己教人种田挖井,只能救一时,不能救一世。若没有一个清明的世道,百姓永远会受苦。

“我可以帮你们,但有一个条件。” 承宇扶起顾秀才,“你们要答应我,不许滥杀无辜,不许劫掠百姓。否则,我绝不会再帮你们。”

顾秀才喜出望外:“公子放心,我等义军,本就是为了百姓而战,怎会残害他们?”

承宇立刻行动起来。他用自己积攒的钱,从囤积粮食的地主那里买了一批粮食;他让明玥按照父亲笔记里的配方,制作治疗外伤和感染的药膏;他还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投石机,教给义军用来防御。

林婉清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没有阻止。她知道,儿子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或许充满荆棘,但只要是为了百姓,为了心中的正义,就值得去走。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承宇穿上一身粗布衣服,背着简单的行囊。明玥把一包做好的药膏塞进他怀里:“哥,小心点,早点回来。”

启元拉着他的衣角,仰起脸:“哥,你要像爹一样,当大英雄吗?”

承宇摸了摸弟弟的头,笑着说:“哥不是去当英雄,是去做该做的事。”

他转身对母亲和周显深深一拜:“娘,周伯,我走了。家里就拜托你们了。”

林婉清点点头,强忍着泪水:“去吧,记得你爹的话,凡事以民为重。”

承宇转身,大步流星地消失在晨雾中。他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他知道,自己走的路,和父亲一样,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第十三章 烽烟里,赤子心

浙东的冬天格外寒冷,北风呼啸,卷起地上的积雪,打在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疼。承宇跟着顾秀才来到义军的营地,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

营地建在一个破败的山村里,士兵们穿着单薄的衣衫,冻得瑟瑟发抖。不少人身上带着伤,因为没有药品,伤口已经发炎化脓。锅里煮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米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绝望。

“卓公子,让你见笑了。” 顾秀才羞愧地说,“我们已经断粮三天了,若不是你带来的粮食,恐怕撑不过这个星期。”

承宇没有说话,立刻开始着手工作。他指挥士兵们把粮食合理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吃到东西;他让明玥制作的药膏派上了用场,亲自给受伤的士兵换药包扎;他还利用带来的工具,指导大家加固防御工事。

士兵们一开始对这个年轻的 “卓公子” 并不信服,觉得他不过是个只会摆弄农具的书生。可当他们看到承宇熟练地处理伤口,精准地计算出防御的角度,甚至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威力不小的投石机时,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卓公子,你这本事,跟谁学的?” 一个受伤的老兵好奇地问。

承宇笑了笑:“跟我爹学的。他说过,万物相通,只要肯钻研,什么都能学会。”

在承宇的帮助下,义军的士气渐渐恢复了。他们不仅守住了营地,还趁清军不备,打了一个小胜仗,缴获了一批粮草和物资。

可麻烦也随之而来。清军得知义军中有一个 “懂奇术” 的年轻人,立刻加大了围剿的力度。几万清军将山村团团围住,日夜攻打。

形势越来越危急,顾秀才忧心忡忡地说:“卓公子,清军势大,我们怕是守不住了。不如你先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承宇摇摇头:“我不走。我爹说过,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他看着地图,沉思片刻,“我有一个办法,可以突围。”

他的办法是 “声东击西”。他让一部分士兵在正面佯攻,吸引清军的注意力;同时,他带着主力部队,利用夜色和熟悉地形的优势,从清军防守薄弱的后山突围。

为了确保计划成功,承宇还设计了一种 “烟雾弹”—— 用硫磺、硝石和草木灰混合制成,点燃后能产生大量烟雾,掩护部队行动。

突围的那天夜里,天降大雪,正好掩护了他们的行动。承宇亲自带着士兵们点燃烟雾弹,浓烟滚滚,呛得清军睁不开眼睛。正面的佯攻也如期展开,清军果然中计,把主力都调到了正面。

就在这时,承宇带着主力部队,悄悄地从后山的小路突围。可就在他们快要冲出包围圈时,意外发生了。

一个负责放哨的清军士兵发现了他们,立刻大喊起来。附近的清军闻声赶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承宇一边指挥士兵抵抗,一边带着大家撤退。混乱中,一支冷箭射向他,眼看就要射中,顾秀才猛地扑了过来,挡在了他的面前。

“顾先生!” 承宇惊呼。

顾秀才笑了笑,嘴里涌出鲜血:“卓公子…… 活下去…… 为了百姓……” 说完,便咽了气。

承宇强忍着悲痛,带着剩下的士兵冲出了包围圈。当他们摆脱清军的追击,来到安全地带时,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了。

站在雪地里,承宇看着身边疲惫不堪的士兵,心里充满了迷茫。他想起了顾秀才的话,想起了那些死去的士兵,想起了父亲笔记里描述的 “战争之殇”。他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到底对不对。

“卓公子,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一个士兵问道。

承宇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我们去找其他的义军,联合起来。我爹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迎来和平的日子。”

他不知道,在他离开后,林婉清和周显正在江南悄悄地做着另一件大事。他们把承宇整理的农技书籍刻印出来,免费分发给百姓。这些书籍像种子一样,在江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更多的人学会了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下去。

春天来了,积雪融化,万物复苏。承宇带着义军来到浙西,与那里的反清势力汇合。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扰民,不滥杀,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很艰难。但他会一直走下去,因为他记得父亲的话:“赤子之心,不灭则明。” 他相信,只要心中装着百姓,装着正义,总有一天,会照亮这片苦难的土地。

第十四章 尘埃定,新篇启

康熙元年,江南的桃花开得正盛。经历了多年的战乱,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一丝平静。清廷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鼓励农耕,百姓们的生活渐渐安定下来。

卓家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林婉清已经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她正坐在葡萄架下,看着明玥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启元已经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少年,正在院子里摆弄着承宇寄回来的新发明 —— 一架用来纺织的改良织布机。

“娘,哥又寄信来了。” 明玥拿着一封信跑过来,脸上洋溢着笑容。

林婉清接过信,仔细读了起来。信里说,承宇已经解散了义军,带着一部分人回到了江南,在苏州城外开垦荒地,建立了一个 “新农庄”。他在农庄里推广新的耕作技术,种植高产的作物,还开办了学堂,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学习格物之学。

“哥说,他终于明白了爹的意思。” 明玥笑着说,“改变世界,不一定非要靠打仗。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林婉清欣慰地笑了。这些年,承宇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和父亲一脉相承,却又更加贴合时代的道路。

没过多久,承宇回来了。他风尘仆仆,脸上带着风霜的痕迹,但眼神却比以往更加明亮。看到母亲和弟妹,他激动地走上前,深深一拜:“娘,我回来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林婉清拉着儿子的手,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承宇带回的 “新农庄” 模式,很快在江南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开垦荒地,改良农具,学习新知识。农庄里不仅有农田,还

上一章 惊雷落乾坤换 万历年间的异乡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