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艾莲娜敲定合作细节那天,黎清尧特意穿了件浅杏色的衬衫——那是她高中时最常穿的颜色,总觉得这样能离记忆里的时光更近一点。工作室被她重新整理过,靠窗的长桌上摆着两盆刚换的海棠盆栽,叶片上还沾着晨露。
“没想到你把工作室打理得这么有生活气。”李念走进来时,目光扫过墙上贴着的设计草稿,指尖在一张海棠花苞的速写旁停了停,“这线条比高中时稳多了,但灵气一点没少。”
黎清尧给她泡了杯茉莉花茶,茶盏是她特意选的,杯沿有圈细碎的花纹,像极了当年李念送她的那本笔记本的封边。“您当年送我的笔记本,我还留着。”她轻声说,“后来遇到想放弃的时候,就翻到您写的那句‘别怕,慢慢来’。”
李念笑了,接过茶杯时指尖碰了碰她的手背:“现在该换我说了——清尧,你已经走得很快、很好了。”
正式合作从梳理“城市记忆”联展的主题框架开始。李念带来了事务所准备的全球城市样本:东京的老书店巷弄、罗马的百年咖啡馆、纽约布鲁克林的涂鸦墙……每一份资料里都夹着她手写的批注,标着“可参考清尧‘旧影’中光影处理”“此处可融入海棠元素作暗线”的字样。
“联展不需要统一风格,我希望每个设计师都能带着自己的‘记忆锚点’创作。”李念翻开黎清尧新画的草图——那是老城区里的一棵老槐树,树下有个修鞋摊,鞋匠的工具箱旁摆着个搪瓷杯,杯沿缺了个角,却盛着半杯阳光。“这个方向很好,‘日常里的时光痕迹’,比宏大的建筑更能触动人。”
迟砚舟没打扰她们讨论,只是在旁边的会客区处理工作,偶尔抬头,总能看见黎清尧眼里闪烁的光——那是遇到同频者时,才会有的兴奋与专注。他悄悄让助理订了李念高中时爱吃的那家绿豆糕,装在竹制的食盒里,等她们聊到间隙时端出来。
“这个味道……”李念咬了一口绿豆糕,眼睛亮了,“是巷口那家老字号的吧?我出国后总惦记着。”
“清尧说您喜欢。”迟砚舟的语气自然,像对待自家长辈般妥帖。
李念看着他给黎清尧递纸巾的动作,眼里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转头对黎清尧说:“当年你总说‘以后要找个能懂我画里情绪的人’,看来是找到了。”
黎清尧的脸颊微微发烫,刚要解释,手机响了。是父亲黎威,说母亲今天做了她爱吃的糖醋排骨,问她晚上回不回家吃饭。“她还问,要不要给你那位朋友也留一份。”父亲的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的讨好。
挂了电话,她心里暖融融的。李念看着她柔和的侧脸,轻声说:“你现在的状态,比我想象中更从容。以前总担心你太过敏感,容易受委屈,现在看来,身边的人把你保护得很好。”
下午的讨论转向具体的创作细节。李念没有以“前辈”自居,反而认真听着黎清尧对“老物件温度”的解读,甚至在她提出“用透明亚克力复刻老修鞋工具,内嵌海棠花瓣标本”的想法时,眼睛亮得像发现了宝藏:“这个创意太棒了!既有现代感,又藏着时光的影子。”
合作协议最终落在纸上时,夕阳正透过落地窗斜照进来,给签名的字迹镀上了层金边。李念收起协议,忽然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金属书签,上面刻着朵海棠花:“当年没来得及送你的毕业礼物,现在补上。就像这书签,能陪着你的画,走更远的路。”
送李念离开时,黎清尧站在工作室门口,看着她的车汇入车流,忽然觉得心里某个角落被彻底填满了。那些年少时的不安、孤单,好像都随着这场重逢,化作了此刻的笃定。
“在想什么?”迟砚舟走过来,轻轻揽住她的肩膀。
“在想,”黎清尧转头看他,眼里的笑意比夕阳还暖,“原来好的合作,不只是事业上的同行,更是有人陪你一起,把过去的遗憾,都变成未来的惊喜。”
晚风里,海棠盆栽的叶片轻轻晃动,像在应和她的话。远处的城市渐渐亮起灯火,而属于黎清尧的故事,正沿着时光的脉络,向着更明亮的地方铺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