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雨要下不下的样子已经持续了一周。陆时雨站在出版社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灰扑扑的建筑群,感觉自.己的心情和这天气别无二致,永远悬在将雨未雨的状态。
“主编,这批旧书稿已经整理好了,需要您过目。”助理小满抱着一摞泛黄的纸箱站在门口。
时雨转过身,点.点头:“放那儿吧。”
纸箱被搁在办公室角落的桌子上,扬起一层薄薄的灰尘。时雨.并不急于查看,这类工作他已经做了十几年,早已驾轻就熟。
作为一名文学编辑,他最擅长的就是从故纸堆里发掘值得重新出版的作品。
直到周五下午,当办公室里的人都走光了,时雨才不紧不慢地打开那些纸箱。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的无名作家的手稿,被时间遗忘在出版社的仓库里。
他一本本.地翻阅,职业性地评估着它们的价值。
然后,他看到了那本手稿。
牛皮纸包裹的封面上,用钢笔潇洒地写着《雨季不再来》,署名:许知晴。
时雨的手指微微颤抖。他慢慢地坐下,翻开第一页。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雨季,来时猝不及防,去时留一地泥泞。我的雨季开始于二十二岁那个夏天,结束于...”
读着这些文字,时雨仿佛被带回了十.年前。那时的知晴还是个满怀文学梦的女孩,而他已经是出版社小有名气的编辑。
他们相识于一场文学沙龙,相爱于无数个讨论书稿的深夜。
手稿中的故事他再熟悉不过。
那几乎是他们共同经历的文学化再现。只是读到后半部分,情节急转直下,主人公被恋人背叛,梦想受挫,最终远走他乡。
时雨的胃部一阵紧缩。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晚上,知晴兴冲冲地拿来这部刚刚完成的手稿,期待他能帮助出版。
而他当时正因为出版社.的压力而心烦意乱。
“现在市场上这种纯文学作品很难卖,”他当时说,甚至没有仔细阅读,“你应该现实一点,先找份稳定工作。”
他们大吵一架。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后来他听说知晴去了国外,从此音讯全无。
而这部手稿,不知为何被遗忘在出版社的角落里,一放就是十年。
时雨深吸一口气,将手稿小心翼翼地放回纸箱。他拿出手机,下意识地搜索了“许知晴”这个名字。
许知晴。新锐作家,刚刚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代表作《远方的回响》...即将回国接受颁奖典礼。
照片上的知晴比十年前更加成熟自信,眼中有着他从未见过的锐利光芒。她成功了,没有他的帮助,甚至可能正是因为他的否定而更加奋发。
时雨感到一阵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他为她高兴,但同时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有多严重。
那个晚上,他不仅否定了一部手稿,更是否定了一个他声称爱着的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