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雨打芭蕉,故人未还
本书标签: 古代  千金大小姐  古言虐恋 

番外

雨打芭蕉,故人未还

《边关雪,故梦遥》

温砚坠崖后醒来时,正躺在一辆颠簸的牛车上。赶车的是个满脸风霜的采药人,见他睁眼,咧开缺了颗牙的嘴笑:“命硬得很,这样都能活。”

他浑身骨头像散了架,左臂被箭射穿,伤口已经化脓,高烧让他意识模糊。他想开口问使团的情况,喉咙里却只能发出嗬嗬的声响。

采药人说,他是在崖底的灌木丛里发现他的,当时他怀里还死死揣着个锦盒,里面是半支玉簪。“那簪子定是心上人给的吧?”老人叹着气,“放心,我给你收着呢。”

温砚昏昏沉沉,梦里全是沈清辞的脸。她在茶楼上对他笑,在灞桥边红着眼眶,在廊下接过他送的玉簪,指尖的温度烫得他心口发颤。

“清辞……”他喃喃出声,眼泪混着冷汗滚落。

伤养好时,已是半年后。藩国叛乱未平,道路阻隔,他成了无家可归的人。采药人收留了他,让他在小镇上帮忙晒药、劈柴。

小镇在西域边境,混杂着中原人和胡人。这里没有长安的繁华,没有太学的墨香,只有呼啸的风沙和凛冽的寒风。

他开始学着说胡语,学着辨认草药,学着在风沙里睁大眼睛。只是每到夜里,他总会拿出那半支玉簪,在油灯下反复摩挲。簪头的桂花还没开,像极了当年她送他时的模样。

他托人打听长安的消息,得到的回音总是“战乱阻隔,消息难通”。直到一年后,才有个从长安来的商队说,丞相嫡女沈清辞,已嫁入镇国公府,新郎是世子萧景琰。

那天,温砚一个人走到镇子外的戈壁滩,坐了整整一夜。月光洒在沙砾上,像一层薄霜,冷得刺骨。他想起自己的承诺,想起灞桥边的“等我回来”,想起她腕间那只玉镯的温度。

原来,有些承诺,终究是会过期的。

他没有难过,反而松了口气。萧景琰他听说过,镇国公府世子,文武双全,品行端正,比他这个落魄书生,能给她更好的安稳。

他开始在小镇上开了家私塾,教当地的孩子读书写字。他教他们读“关关雎鸠”,教他们写“长安”二字,教他们中原的礼仪。孩子们都叫他“温先生”,说他的字像长安的月光,干净又温柔。

他在私塾后院种了棵桂花树苗。西域的水土养不好江南的树,那树苗长得很慢,第一年只发了几片叶子,第二年才抽出细枝。

他依旧每年托人打听长安的消息。听说她生了个儿子,听说萧景琰承袭了爵位,听说她成了人人称赞的贤内助。每听到一句,他就给桂花浇一次水,像是在为她庆贺。

十年后,桂花终于开了第一朵花。细小的花瓣,带着淡淡的香,像极了长安相府院里的味道。

那天,他做了一个决定——回长安看看。

他乔装成商人,跟着商队一路向东。越靠近长安,他的心越慌,像个即将赴考的学子,既期待又恐惧。

长安依旧繁华,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酒肆里传来熟悉的秦腔。他不敢靠近相府,也不敢去镇国公府,只在城外找了家茶馆,日复一日地坐着。

终于有一天,他看见她了。

她坐在一辆马车上,身边跟着个半大的少年,眉眼像极了萧景琰。车路过一家糖人摊时,她停了下来,笑着给少年买了个孙悟空的糖人。阳光照在她脸上,她笑得温柔,眼角有了细细的纹路,却比记忆里更添了几分温润。

温砚坐在茶馆里,隔着喧闹的人群,静静地看着她。看她接过糖人,看她摸了摸少年的头,看马车缓缓驶远,消失在街角。

他没有上前,甚至没有动一下。手里的茶杯早已凉透,他却觉得心里暖暖的,像被阳光晒过。

他转身离开了长安,没有回头。

回到小镇后,他把那半支玉簪和一封未寄出的信,放进了一个锦盒里,埋在了桂花树下。信上只写了一句话:“见你安好,我便安心。”

后来,他再也没回过长安。

再后来,他去了终南山,剃度为僧。青灯古佛旁,他常常想起那个西域的小镇,想起那棵桂花,想起长安街头那个温柔的笑容。

下雪的时候,他会站在庙门口,望着长安的方向。雪花落在他的僧袍上,像极了当年相府院里落下的桂花。

他知道,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但只要她过得好,那些遗憾,那些未说出口的话,那些未能赴约的承诺,也就不算什么了。

边关的雪,终南山的月,长安的风,都记得那个少年曾用力爱过,也用力放手过。

这就够了。

上一章 番外 雨打芭蕉,故人未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