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停留,为了更好的出发
本书标签: 现代  文学  随笔 

读张炜《楚辞笔记》有感

停留,为了更好的出发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千年前的屈子,以香草为食,以明月为伴,在混沌浊世中开辟出一条芬芳孤傲的精神之路。读张炜《楚辞笔记》,至“屈原的孤独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坚守”一句,恍若见一盏灯火穿透历史迷雾,照亮了古今求索者共同的精神航道。

张炜以笔为舟,载我们溯流而上,重返那个充满瑰丽想象与深沉忧思的楚辞世界。他指出《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个人的冲天一飞”,这一飞,飞越了时空的局限,飞出了个体在困境中的高度与尊严。当屈原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他确立的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范式——无论现实如何困顿,人都可以通过精神的飞升保持自我的完整与高洁。这对当下青年具有深刻的启示:在竞争压力与价值多元的现实中,我们更需要这种“向内求索”的定力,在心灵深处筑起不可摧毁的理想国。

《天问》篇展现的则是另一种气象。“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如流星般划破远古的夜空。张炜赞叹这是“整个民族少年时期的发问”,是华夏文明童年期最珍贵的求知冲动。屈原对宇宙起源、自然规律的追问,那种不羁的想象与理性的探索,与当代科学精神何其相通?传统文化绝非保守封闭的符号,其内核中始终跃动着开创与求索的火焰。这份天问精神,正是创新时代最需要继承的宝贵遗产。

最令人神往的,是《楚辞》构建的现实与想象交织的世界。当政治理想破灭,屈原“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驾龙乘凤,令羲和弭节、望舒先驱。张炜精辟地指出,这是诗人在现实之外开辟的“第二战场”。这种精神的自由驰骋,不是逃避,而是以审美的方式超越局限,守护心灵的独立。对课业繁重的学子而言,这份能力尤为珍贵——在现实的轨道外,永远需要保留一片精神的旷野,让思想翱翔,让心灵诗意地栖居。

张炜的解读让我们明白,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活水。《楚辞》教导我们的,是在逆境中保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品格;是在浮躁中保有“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定力;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依然能够“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这些精神品质,穿越两千余年时光,依然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明灯。

合上《楚辞笔记》,屈子的歌声依然在耳畔回响:“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张炜与屈原的隔空对话,让我们见证了文化传承的奇妙历程——那些古老的智慧,如同不灭的灯火,在一代代人的解读与实践中焕发新生,照亮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求索之路。

上一章 笔墨迟行见真章 停留,为了更好的出发最新章节 下一章 信翼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