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悠悠明月念秋凉
本书标签: 现代 

江畔遗婴 医者仁心

悠悠明月念秋凉

同济堂的景元大夫,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发现那个孩子的。

那天他去乡下给一个老人瞧病,回来时路过临浦江岸。雨后的江水涨了不少,浑浊的浪花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他提着药箱,正想快点回家,却隐约听到一阵微弱的哭声,像小猫似的,断断续续,在雨声中若有若无。

“奇怪,这江边怎么会有孩子哭?”景元停下脚步,循着哭声望去。

只见不远处的芦苇荡里,放着一个破篮子,哭声正是从篮子里传出来的。景元心里一紧,快步走过去,拨开湿漉漉的芦苇,低头一看——篮子里躺着个婴儿,被一块旧棉絮裹着,小脸冻得发紫,嘴唇乌青,却还在拼命地哭着,声音微弱得像随时会断掉的线。

孩子身上还穿着件红色的小褂子,料子很讲究,上面绣着金线,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景元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滚烫的,显然是发了高烧。

“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扔在这里了?”景元叹了口气,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抱起来。小家伙似乎感受到了温暖,哭声小了些,小手抓住了景元的衣襟,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景元抱着孩子,站在江边,四处望了望,除了呼啸的风声和雨声,什么都没有。他知道,这孩子十有八九是被人遗弃了。看着怀里那张皱巴巴的小脸,他想起了自己那个夭折的儿子——半年前,他的儿子因为一场急病,没能救活,妻子赵氏为此哭瞎了眼睛,家里从此再也没有了笑声。

“也是个苦命的孩子。”景元心里叹了口气,抱着孩子转身往家走,“既然遇上了,就是缘分,我不能见死不救。”

回到同济堂,赵氏正坐在窗前发呆,听到脚步声,茫然地问:“回来了?”她的眼睛还没好,只能模糊地看到一个影子。

“嗯,回来路上捡了个孩子。”景元把孩子抱到她面前,“你看,多可怜。”

赵氏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小脸,当她摸到那件红色的小褂子时,身体微微一颤:“这料子……像是大户人家的。”

“管他什么人家的,”景元说,“先救活再说。”

他赶紧把孩子放在床上,解开棉絮,给孩子检查身体。孩子发着高烧,还有些脱水,情况很不好。景元拿出退烧药,用小勺一点点喂进孩子嘴里,又用温水给孩子擦身子降温。赵氏摸索着打来热水,给孩子洗了洗冻得发红的小手小脚。

忙活了大半天,孩子的烧才渐渐退了些,也不哭了,只是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他们,眼神清澈得像雨后的天空。

“你看,他在看我们呢。”赵氏笑了,眼里有了久违的光彩。

景元也笑了:“这孩子命硬,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他们给孩子喂了点米汤,小家伙吃得很香,小嘴吧唧吧唧的,吃完后就沉沉睡了过去。看着孩子安稳的睡颜,景元和赵氏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了一个念头——留下这个孩子吧。

他们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景昊。景是他们的姓,昊是广阔无垠的意思,希望他将来能有广阔的天地,一生平安顺遂。

景昊的到来,给这个沉寂的家带来了新的生机。赵氏的眼睛在景元的调理下,渐渐好了些,虽然还是看不清太远的东西,但已经能模糊地看到景昊的影子。她每天给景昊喂奶、换尿布,抱着他唱自己编的摇篮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景元则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这个捡来的儿子。他出诊时,会把景昊背在背上;看诊时,就让孩子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晚上回家,会给孩子讲《本草纲目》里的故事,虽然景昊听不懂,但每次都听得很认真,小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他。

景昊半岁时,赵氏发现他脖子上挂着个东西,摸出来一看,是半块和田玉,上面刻着个“安”字。“这孩子原来有名字?”赵氏拿着玉佩,有些犹豫,“我们要不要找找他的亲生父母?”

景元看着那半块玉佩,沉默了很久。他知道,能戴这么好的玉佩,孩子的亲生父母肯定不是普通人。可一想到孩子被遗弃在江边的惨状,他又觉得心寒——就算找到了,这样的父母,又能对孩子好吗?

“算了,”景元把玉佩重新挂回孩子脖子上,“既然他被我们捡到了,就是我们的儿子。这玉佩,就当是他的护身符吧。”

赵氏点了点头,把玉佩塞进孩子的衣服里,不让别人看到。

景昊渐渐长大了,长得虎头虎脑的,很是可爱。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调皮捣蛋,总是安安静静地跟着景元,要么在药铺里帮忙捣药,要么就坐在旁边看景元给人看病。景元教他认药材,他很快就记住了哪些是当归,哪些是黄芪;赵氏教他认字,他学得也很快,三岁就能背好几首唐诗了。

有一次,一个老奶奶来看病,咳嗽得很厉害,景昊学着景元的样子,小手在老奶奶的背上轻轻拍着,奶声奶气地说:“奶奶别怕,吃了爷爷的药就好了。”逗得老奶奶哈哈大笑,直夸他懂事。

景元看着儿子,心里很欣慰。他时常想,这孩子虽然是捡来的,但跟他们夫妻缘分深厚,或许这就是天意。他从不让景昊去江边玩,也从不跟他提起被遗弃的事,只想让他像普通孩子一样,快快乐乐地长大。

只是他偶尔会看着那枚“安”字玉佩发呆,心里有些疑惑:这孩子的亲生父母,到底是谁?为什么要把这么小的孩子扔在江边?他们会不会后悔,会不会来找孩子?

但这些疑惑,很快就被日常的忙碌冲淡了。同济堂的生意越来越好,景元忙着看病救人,赵氏忙着打理药铺,景昊一天天长大,日子虽然平淡,却也温馨。

直到景昊五岁那年,临浦城里传来消息,说琰帮的陆帮主丢了个孙子,找了好几年都没找到,悬赏的大洋堆成了山。有人跟景元说:“景大夫,你家昊昊跟陆帮主家丢的那个孙子差不多大,要不要去看看?万一真是呢,你们就发财了。”

景元只是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陆彦章是谁,临浦城里最有权势的帮派头子,听说手段狠辣,杀人不眨眼。他不想让景昊卷入那些是非,更不想让孩子回到那样的家庭。

“昊昊是我们的儿子,跟陆家没关系。”他对赵氏说。

赵氏点了点头:“嗯,我们守着昊昊,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好。”

他们把这件事埋在了心底,依旧像往常一样生活。景昊继续跟着景元学医,跟着赵氏学认字,他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甚至能帮着父亲抄药方了。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知道临浦城里有一对夫妻还在为他日夜流泪,更不知道,他脖子上那半块普通的玉佩,会在十一年后,揭开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

那天晚上,景元给景昊掖好被角,看着儿子熟睡的脸庞,轻轻抚摸着他脖子上的玉佩,低声说:“昊昊,不管你是谁家的孩子,爹只希望你一辈子平平安安,像你的名字一样,活得光明磊落。”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景昊的脸上,像一层温柔的纱。临浦江的水,依旧在不远处静静流淌,仿佛在守护着这个关于救赎与等待的秘密,等待着命运揭晓的那一天。

上一章 翻江倒海 寻踪觅影 悠悠明月念秋凉最新章节 下一章 迟来麟儿 暗流再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