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默交代,他用于作案的新型GHB衍生物,是自己根据三年前在康泰医药获取的配方,在出租屋里自行合成的。为了查清药物的原料来源,沈砚带队前往张默的出租屋进行搜查。
这间出租屋位于老城区的一栋居民楼里,面积不足30平米,阴暗潮湿。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化学试剂、玻璃器皿和改装工具,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苏棠戴上防毒面具,小心翼翼地检查桌上的试剂瓶:“这些都是合成GHB的原料,包括γ-丁内酯、氢氧化钠、乙醇等,其中γ-丁内酯是国家管控化学品,个人很难买到。”
林野在房间的电脑里,发现了张默的网购记录和聊天记录。“他通过暗网联系了一个叫‘老鬼’的卖家,从去年10月开始,分五次购买了大量的γ-丁内酯和其他原料,每次都是用匿名快递寄到星光广场的快递柜,他再偷偷取走。”林野指着聊天记录,“‘老鬼’还向张默推荐了其他的管控化学品,说可以‘增强药效’,张默没有购买,但他们的交易金额已经超过了10万元。”
“必须找到‘老鬼’,切断药物原料的来源,否则还会有其他人用这种药物作案。”沈砚立刻联系网安支队,要求协助追踪“老鬼”的IP地址和真实身份。
网安支队经过两天的追踪,终于锁定了“老鬼”的位置——位于邻市的一栋别墅里。沈砚带领警员,联合邻市警方,对别墅进行突袭,当场抓获了“老鬼”,并查获了大量的管控化学品和药物配方。
“老鬼”真名叫李伟,45岁,曾是一家化工企业的工程师,因非法贩卖管控化学品被开除后,开始在暗网从事非法交易。“我只是想赚点钱,不知道张默买这些原料是用来作案的。”李伟面对审讯,极力辩解。
但林野在李伟的电脑里,发现了他和张默的聊天记录,里面明确提到“药物用于控制他人意识”,李伟不仅没有阻止,还为张默提供了“如何提高药物隐蔽性”的建议。“你明知张默购买药物原料是用于犯罪,还为他提供帮助,已经构成了共同犯罪。”沈砚严厉地说,“你必须交代所有的交易对象,配合我们查清所有可能的犯罪线索。”
李伟的心理防线很快崩溃,交代了他在过去两年里,共向全国20多个省市的50多人贩卖过管控化学品,其中大部分人购买的用途不明,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我现在知道错了,我愿意配合警方,提供所有交易对象的信息,争取宽大处理。”李伟的声音带着哭腔。
沈砚立刻将李伟交代的交易对象信息,分发给各地警方,要求对这些人进行排查,防止他们用管控化学品从事犯罪活动。“这起案件不仅仅是一起连环强奸案,还牵扯出了一条非法贩卖管控化学品的黑色产业链。”沈砚在案情分析会上说,“我们必须彻底摧毁这条产业链,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类似案件的发生。”
苏棠则将张默合成的药物样本,送到了国家禁毒实验室,请求对药物进行更详细的检测和分析。“这种新型GHB衍生物,比传统的GHB更隐蔽,代谢更快,现有的常规检测手段很难发现,我们需要研发出更精准的检测方法,为后续的案件侦破和受害者鉴定提供支持。”苏棠在电话里对实验室的专家说。
与此同时,南州市公安局向全市发布了安全提示,提醒市民注意防范“无声侵害”:不随意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饮料和食物;不使用来源不明的共享设备,使用前仔细检查是否有异常;如果出现莫名的头晕、乏力、记忆缺失等症状,及时去医院检查并报警。
“我们能做的,不仅是侦破案件,还要通过案件,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让更多人学会保护自己。”沈砚看着窗外的阳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犯罪,让城市变得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