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创意三组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瑶翻开笔记本,扉页上“城市温度·全国计划”几个字被她描得格外清晰,旁边还粘着从各地剪来的报纸角落——那是她周末搜集的二十个城市的温情新闻。
“苏瑶,新投资方的对接人到了。”李曼敲了敲她的桌沿,眼里带着笑意,“沈总监让你一起去会议室。”
苏瑶深吸一口气,把笔记本合上。这是她第一次以项目主负责人的身份参与正式对接,指尖难免有些发紧。走到会议室门口时,沈逸恰好从里面出来,看到她微微紧绷的表情,脚步顿了顿。
“别紧张。”他声音放轻,“你比任何人都懂这个项目的内核,只需要把你想传递的东西说清楚就好。”
走廊的风带着咖啡的香气吹过,苏瑶抬头撞上他的目光,那里面没有丝毫质疑,只有全然的信任。她定了定神,点头:“我知道了。”
会议室里,投资方代表是位姓周的女士,戴着细框眼镜,气质干练。看到苏瑶时,她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笑着伸出手:“早就听说‘城市温度’的核心创意来自你,果然年轻有为。”
“周女士过奖了。”苏瑶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让她安定了些,“这是团队共同的成果。”
汇报时,苏瑶没有念提前准备好的PPT稿,而是从那个雨夜里捡垃圾的老人讲起,说起菜市场里互相帮衬的摊主,说起凌晨五点扫街的环卫工夫妇。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能让人静下来的力量,连周女士都听得格外专注。
“我想让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温度坐标。”苏瑶翻到最后一页,屏幕上是二十个城市的名字,“比如成都的茶馆里,陌生人递来的一杯热茶;西安城墙下,老人给游客指路时的耐心……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就是最动人的城市画像。”
周女士放下笔,眼里带着赞许:“你说到我心里去了。我们投这个项目,不是为了商业回报,就是想看到这些被忽略的温暖能被更多人看见。”她看向沈逸,“沈总监果然没推荐错人。”
走出会议室时,苏瑶感觉后背都汗湿了。李曼拍了拍她的肩:“讲得真好,比彩排时自然多了。”
沈逸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瓶温水递给她:“不错。”简单两个字,却让苏瑶心里像被温水漫过,熨帖又舒服。
接下来的日子,苏瑶彻底进入了连轴转的状态。白天带着团队跑社区做调研,晚上整理素材到深夜,有时在办公室待到凌晨,抬头就能看到沈逸办公室的灯也亮着。
“还没走?”某天凌晨两点,沈逸端着两杯热牛奶走过来,把其中一杯放在她桌上。
苏瑶揉了揉发酸的脖子,看着屏幕上刚剪好的社区采访片段:“想把这个老人的故事赶出来,他明天要搬去儿女家了。”
视频里,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给社区的流浪猫添食,嘴里念叨着:“以后没人给你们喂粮喽,要自己好好找吃的。”画面朴素,却透着说不出的温柔。
沈逸在她身边站了一会儿,轻声说:“我让技术部的同事帮忙做后期吧,你该休息了。”
“没事,马上就好。”苏瑶抿了口牛奶,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驱散了不少疲惫,“以前总觉得做创意要靠华丽的技巧,现在才发现,最打动人的其实是真实。”
沈逸看着她眼里闪烁的光,嘴角弯了弯:“这才是你最厉害的地方。”
苏瑶的脸颊微微发烫,赶紧转回头盯着屏幕:“我再检查一遍字幕。”
等她终于把视频发给合作平台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沈逸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他正在看文件,眼下有淡淡的青黑。苏瑶把手里的温牛奶递过去:“楼下便利店刚煮的。”
沈逸抬眸,接过牛奶时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两人都顿了一下,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
“谢谢。”他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
“不客气,那我先走了。”苏瑶转身想走,却被他叫住。
“等一下。”沈逸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巧的相框,“上次拍的照片,洗出来了。”
相框里是“城市温度”颁奖礼那天的合影,她站在中间,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身边的沈逸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苏瑶愣了愣,接过相框时,指腹不小心蹭过玻璃上他的影像。
“放在桌上,累的时候看看。”沈逸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别总把自己逼得太紧。”
清晨的微光透过百叶窗洒进来,在他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苏瑶突然想起那个在雨里为她撑伞的午后,原来有些人的温暖,从来都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细节里。
“好。”她把相框抱在怀里,像捧着一份小心翼翼的宝藏,“那你也早点休息。”
走出办公楼时,晨风带着凉意,苏瑶却觉得心里暖暖的。她低头看着怀里的相框,突然加快了脚步——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她的故事,正和那些被记录的温暖一起,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