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拍摄比预想中顺利。苏瑶跟着卖糖油果子的张阿姨走了三条巷弄,听她讲那些关于老主顾的故事——谁家孩子换牙期爱吃软一点的果子,谁家老人有糖尿病要少放糖,这些琐碎的细节被她记在心里,一记就是二十年。
“做生意嘛,不就是人心换人心。”张阿姨用粗糙的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给苏瑶递过一串刚出锅的糖油果子,“你看这巷子,住了几十年的街坊,比亲戚还亲。”
苏瑶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软糯,甜香在舌尖蔓延。她看着巷子里追逐打闹的孩子,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的老人,突然懂了沈逸说的“巷子里的声音”——那是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沉淀下来的生活底气。
下午转场到老街茶馆时,沈逸正在和一位摆茶摊的老爷爷聊天。老人七十多岁了,茶摊摆了四十多年,竹椅都磨得发亮。
“以前啊,这条街全是茶馆,三教九流都在这儿歇脚。”老人给沈逸续上茶水,“现在年轻人不爱来喽,嫌我们这太慢。”
“慢有慢的好。”沈逸看着竹椅上打盹的猫,“快节奏里的片刻停顿,才更让人记挂。”
老人笑了,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小伙子会说话。你们拍这些,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老日子?”
“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些藏在巷弄里的温暖,从来都没消失过。”苏瑶在一旁接话,手里的相机悄悄记录下这一幕。
傍晚收工时,下起了小雨。成都的雨不像上海那样急骤,而是带着缠绵的湿意,把青石板路润得油亮。
“先找个地方避雨吧。”沈逸撑开伞,自然地把苏瑶护在伞下。
两人拐进旁边一条窄巷,巷尾有家亮着暖灯的小面馆。老板是对中年夫妻,正忙着收拾桌椅,看到他们进来,热情地招呼:“两位想吃点啥?我们家担担面最地道。”
面馆不大,只有四张桌子,墙上贴满了老照片,都是来吃面的街坊留下的。苏瑶看着照片里穿校服的少年变成西装革履的青年,看着抱着孩子的夫妇变成推着婴儿车的老人,心里突然涌上一股莫名的触动。
“老板,两碗担担面,少辣。”沈逸报了单,转头问苏瑶,“可以吗?”
“嗯。”苏瑶点头,目光还停留在照片墙上,“他们好像把整个巷子的时光,都藏在这里了。”
“因为用心啊。”沈逸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就像你做项目时,会记住每个受访者的名字和故事,这种在意,本身就是温度。”
苏瑶愣了一下,转头看他。雨丝打在窗玻璃上,晕开一片朦胧的水汽,沈逸的轮廓在暖黄的灯光里显得格外柔和。她突然想起在上海加班的那些夜晚,他递来的热牛奶;想起庆功宴上,他不动声色地帮她挡掉的酒;想起这次出差,他总能在她纠结选题时,给出恰到好处的提醒。
这些细节像散落的珠子,此刻突然被一根线串了起来,清晰得让她心跳漏了一拍。
担担面上来时,香气瞬间填满了小小的面馆。红油裹着面条,撒上花生碎和葱花,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苏瑶挑起一筷子,刚送到嘴边,就被辣得吸了口气。
“忘了这边的‘少辣’也很辣。”沈逸递过一杯温水,眼里带着笑意,“慢点吃。”
苏瑶接过水杯,指尖碰到他的指腹,像被烫到似的缩了一下。她低下头吃面,耳朵却悄悄红了。
“对了,明天去拍老书店吗?”她试图转移话题。
“嗯,联系好了。老板是位退休教师,守着书店三十年,就为了让街坊孩子有地方看书。”沈逸说,“你之前提的‘温暖信箱’,可以在书店设一个试点,看看反响。”
“好啊!”苏瑶眼睛亮了,“我还准备了空白的明信片,让大家写下想对身边人说的话,说不定能收集到很多故事。”
两人聊着工作,气氛渐渐自然起来。雨还在下,敲打着屋檐,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和面馆里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曲子。
吃完面走出巷弄时,雨已经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给湿漉漉的青石板路镀上一层银辉。
“这里的月亮,好像比上海的圆一点。”苏瑶望着夜空,轻声说。
“或许是因为巷弄窄,显得天更宽吧。”沈逸走在她身边,步伐放缓了些,“就像有些感情,放在小地方,反而看得更清楚。”
苏瑶的心猛地一跳,脚步顿住。她转头看他,月光落在他脸上,睫毛的影子投在眼下,神情认真得不像在说风景。
“沈总监,你……”她想问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沈逸却像是看穿了她的心思,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她脸上:“苏瑶,在上海时,你问过我,为什么总在细节上帮你。”
苏瑶点头,心跳得像要冲出胸腔。
“因为从你在雨里捡简历那天起,我就觉得,这个姑娘身上有种韧劲,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他顿了顿,声音放轻了些,“后来看你做‘城市温度’,看你为每个故事较真,才发现,那种欣赏里,慢慢多了些别的东西。”
巷子里很静,只有远处传来的麻将声和隐约的犬吠。苏瑶看着他眼里的光,那里面映着月亮,也映着她的影子。
“我不太会说这些。”沈逸的耳尖微微发红,“但和你一起做这个项目,看你在镜头前为受访者流泪,在深夜里改方案,这些时刻,都让我觉得……很特别。”
苏瑶的眼眶突然热了。原来那些她以为是错觉的瞬间,都是真的。原来有些关心,从来都不是职场里的客套,而是藏在“一起加油”里的认真。
“我也是。”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发颤,却异常清晰,“和你一起出差,听你讲对项目的想法,甚至只是……并肩站在江边看风景,都觉得很安心。”
沈逸笑了,像卸下了千斤重担,眼里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他伸出手,犹豫了一下,最终轻轻拂去她发梢的一片落叶。
“那等成都的拍摄结束,回上海后,我们能不能……不止是同事?”
晚风带着桂花香吹过巷弄,苏瑶看着他眼里的期待,用力点了点头。
远处的茶馆传来收摊的铃铛声,清脆悦耳。她终于在这条浸润着烟火气的巷弄里,找到了那个藏了很久的答案——原来最好的温度,从来都不止存在于故事里,也存在于并肩同行时,那份悄悄滋生的、想要靠近的心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