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特别计划”的推进比预想中更顺利。苏瑶带着团队跑了十家企业,募集到的暖冬物资堆满了公司的储藏室——厚实的棉被、防风的手套、保暖的围巾,还有保温杯和暖宝宝,每一件都带着捐赠者的心意。
“下周就能开始发放了。”苏瑶对着清单核对着物资,指尖划过“200条围巾”时,嘴角忍不住上扬,“张远联系的纺织厂还特意在围巾上绣了‘城市温度’的logo,说让收到的人知道,有人在惦记他们。”
沈逸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姜茶:“外面下雪了,喝点暖暖身子。”
苏瑶走到窗边,果然看到细小的雪花在飘落,像撒了把碎盐。上海的冬天很少下雪,这突如其来的雪景让整个办公室都热闹起来。
“正好,”沈逸看着窗外,“可以拍组‘雪中温度’的素材,记录下人们互相取暖的瞬间。”
“好啊!”苏瑶眼睛亮了,“我去联系摄影组,明天一早就去街头拍。”
“别急。”沈逸拉住她,“雪天路滑,让摄影组晚点出发,安全第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副手套,深蓝色的,掌心有防滑纹路,“给你的,明天戴,别冻着。”
苏瑶接过手套,指尖触到柔软的绒毛,心里暖融融的。这已经是他送的第三副手套了——成都的棉手套、西安的毛线手套,还有这副加绒的,每一副都刚好合手。
“你好像总能提前知道我需要什么。”她忍不住说。
“因为我在认真观察啊。”沈逸看着她,眼里带着笑意,“我的……女朋友。”
这个称呼让苏瑶的脸颊瞬间红了,她低下头,假装整理围巾,声音却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知道了。”
第二天一早,雪下得更大了。苏瑶戴着沈逸送的手套,和摄影组一起走上街头。雪花落在睫毛上,冰凉却有趣。她看到便利店的店员给冒雪送外卖的小哥递上热包子,看到妈妈把围巾解下来给孩子裹住脸,看到公交司机等老人坐稳了才启动车辆……这些细碎的瞬间,被镜头一一捕捉,像散落在雪地里的星光。
“冷不冷?”沈逸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他裹着一件深色大衣,手里提着个保温桶,“刚煮的红糖姜茶,趁热喝。”
苏瑶接过保温桶,揭开盖子,姜茶的香气混着红糖的甜意扑面而来。她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一直流到胃里,驱散了所有的寒气。
“你怎么来了?”
“怕我的摄影师冻傻了,来监督工作。”他笑着帮她拂去肩上的雪花,指尖触到她的脸颊,“脸都冻红了。”
摄影组的同事在旁边起哄,苏瑶的耳根更红了,赶紧转回头去拍素材,却忍不住嘴角上扬。
中午在街边的面馆吃面时,玻璃窗上结了层薄冰。苏瑶用手指在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沈逸则在旁边画了颗心,把笑脸圈在里面。
“幼稚。”苏瑶嗔怪道,眼里却满是笑意。
“跟你学的。”他夹起一块牛肉放进她碗里,“多吃点,下午还要去养老院送物资。”
养老院的老人们看到他们来,都高兴地围了上来。李婆婆拉着苏瑶的手,指着墙上挂着的照片——正是上次在西安拍的那段视频截图,老人对着空气诉说思念的样子,被放大成了海报,旁边写着“时光会老,思念不变”。
“每天看着这张照片,就像老周还在我身边。”李婆婆的眼眶红了,“谢谢你们,让我有个地方可以念想。”
苏瑶帮老人戴上新围巾,红色的羊绒衬得她脸色格外红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沈逸在旁边帮老人调试电视,把“城市温度”的短片设置成了循环播放。雪花落在窗外的银杏树上,枝头挂满了毛茸茸的雪球,像开满了白色的花。
离开养老院时,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雪地反射出耀眼的光。苏瑶看着沈逸帮志愿者搬物资的背影,突然觉得,这个冬天因为有他,变得格外温暖。
“下周去我家吃饭吧。”她突然说,“我妈妈寄了腊鱼过来,想让你尝尝。”
沈逸的动作顿了顿,转过头时,眼里的惊喜像雪地里的阳光:“好啊,需要我带点什么吗?”
“带束花就好。”苏瑶看着他,“我妈妈喜欢百合。”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有雪花从枝头落下,扑簌簌地响。苏瑶知道,这个冬天不止有雪,有暖冬物资,还有一个愿意陪她冒雪工作、陪她吃一碗热汤面、愿意走进她生活的人。
而他们的故事,就像这冬日里的阳光,正一点点驱散寒冷,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