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苏瑶家吃饭那天,沈逸特意提前了半小时。他捧着一束新鲜的百合站在楼下,白色的花瓣上还带着水珠,香气清冽。电梯里遇到苏瑶的邻居,阿姨笑着打量他:“是小苏的男朋友吧?这孩子念叨好几次,说要带个‘很会拍照的朋友’回家吃饭。”
沈逸的耳尖微微发红,刚想解释,电梯门就开了。苏瑶穿着米白色的毛衣,站在门口等他,看到他手里的百合,眼里的笑意像水纹一样漾开。
“进来吧,我妈寄的腊鱼刚蒸好,香得很。”她接过花,插进客厅的玻璃花瓶里,瞬间给小小的屋子添了几分生气。
苏瑶的家不大,却收拾得格外温馨。客厅的墙上挂着她拍的照片——大学时在图书馆的剪影,刚入职时和团队的合影,“城市温度”金奖的奖杯摆在电视柜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放着那只蝴蝶皮影和银杏叶书签。
“随便坐,我去厨房看看汤。”苏瑶系上围裙,转身走进厨房。
沈逸坐在沙发上,目光扫过整个屋子。书架上摆满了摄影和设计类的书,有几本的扉页上写着娟秀的字迹;冰箱上贴着便利店的便签,记着“买牛奶”“换电池”之类的琐事;阳台的栏杆上挂着几盆多肉,叶片饱满,显然被照顾得很好。这些细碎的痕迹,拼凑出一个鲜活的苏瑶,让他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亲近感。
“快来尝尝这个腊鱼。”苏瑶端着一盘菜出来,腊鱼被蒸得油亮,撒上葱花,香气瞬间填满了客厅,“我妈说这是用老家的松柏枝熏的,比外面买的香。”
沈逸夹了一块放进嘴里,鱼肉紧实,带着淡淡的烟熏香,果然名不虚传。“比我上次在湘菜馆吃的好吃。”
“那当然,我妈妈的手艺可是一绝。”苏瑶有些得意,又端上一盘梅菜扣肉,“这个更绝,肥而不腻,我每次回家都要吃两大碗。”
两人坐在小小的餐桌旁,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在饭菜上,像镀了层金边。没有工作的紧绷,没有旁人的注视,只有碗筷碰撞的轻响和偶尔的笑声,像一首温柔的生活小调。
“对了,‘冬日特别计划’的发放反馈出来了。”苏瑶舀了一勺汤,“收到物资的环卫工人说,戴着我们送的手套干活,手都不冻了;养老院的李婆婆还特意打了电话,说新棉被盖着特别暖和。”
“下周去拍个回访吧。”沈逸说,“让大家看看这些物资真的在发光发热。”
“好啊。”苏瑶点头,“我还想在年后启动‘温度传递’活动,让收到帮助的人再去帮助别人,像接力赛一样。”
“这个主意好。”沈逸看着她眼里的光,“我让策划组跟进,做个详细的方案。”
吃完饭,沈逸主动收拾碗筷,苏瑶想去帮忙,却被他按在沙发上:“你坐着就好,我来。”
厨房很快传来洗碗的声音,苏瑶靠在沙发上,看着他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心里像被梅菜扣肉的暖意填满了。她想起第一次在雨中见到他的样子,想起他把正式合同递给她时的场景,想起在西安城墙下他认真的眼神……原来从陌生到熟悉,从同事到恋人,只需要一步步靠近的勇气和一颗颗藏在细节里的真心。
沈逸洗完碗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相框。“刚才在书架上看到的,”他把相框递给她,“你大学时的照片,抱着相机在海边,笑得真开心。”
苏瑶接过相框,照片里的自己扎着马尾,穿着白T恤,海风把头发吹得凌乱,却笑得毫无顾忌。“那时候刚买第一台单反,激动得一整夜没睡。”
“我就知道你和摄影有缘。”沈逸坐在她身边,“你看,从那时候起,你就在用镜头记录美好了。”
他的指尖轻轻拂过照片里她的笑脸,动作温柔得像对待易碎的珍宝。苏瑶的心跳漏了一拍,她放下相框,轻轻靠在他肩上。
客厅里很静,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答作响。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流动的时光。
“沈逸,”苏瑶轻声说,“谢谢你。”
“谢我什么?”
“谢谢你找到我,也谢谢你……让我找到自己。”
沈逸转过头,在她额头上轻轻印下一个吻,像雪花落在眉心,温柔而珍重。“傻瓜,我们是互相找到的。”
窗外的银杏树叶又落了几片,在空中打着旋儿。苏瑶知道,这个冬天的故事还没结束,而她和他的故事,才刚刚走进最温暖的篇章——有烟火气的日常,有并肩同行的默契,有家的温度,还有数不尽的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