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返工第一天,创意三组的办公区还带着年味。张远的桌上摆着老家带的酥糖,李曼泡了新茶分给大家,苏瑶则把从家里带来的腊鱼切成小块,用保鲜盒装好,放在沈逸桌上。
“我妈说让你尝尝她新做的腊鱼,比年前的更入味。”她说话时,眼角还带着笑意——昨晚沈逸送她回家时,在楼下的樱花树旁,偷偷吻了她的额头。
沈逸拿起一块腊鱼放进嘴里,咸香中带着松木的熏味,果然名不虚传。“替我谢谢阿姨,回头我让我妈寄点她做的酱鸭,味道也很不错。”
“好啊!”苏瑶眼睛亮了,“正好可以做酱鸭焖饭。”
两人的对话自然又亲昵,李曼在旁边假装整理文件,嘴角却忍不住上扬。张远更是夸张地捂住眼睛:“哎呀,我这单身狗的眼睛要被闪瞎了!”
苏瑶的脸颊微红,刚想反驳,沈逸却递过来一份文件:“看看这个,‘温度传递’活动的初步方案,张远已经联系好十个城市的公益组织,下周可以启动了。”
提到工作,苏瑶立刻认真起来。方案里写着,每个收到暖冬物资的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善意——环卫工人可以帮老人过马路,便利店店员可以给流浪者递瓶水,普通人可以在地铁上给需要的人让座,这些微小的善意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温暖接力链”。
“这个主意太棒了!”苏瑶翻着方案,眼里闪着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电子勋章,每完成一次传递,就能点亮一枚,最后汇总成全国的温暖地图。”
“已经在做了。”沈逸笑着说,“技术部的同事熬了三个通宵,原型图刚出来。”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他们讨论的方案上,像镀了层金边。苏瑶突然觉得,和喜欢的人一起做热爱的事,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午休时,沈逸约苏瑶去公司附近的公园散步。早春的阳光暖洋洋的,柳枝抽出了嫩芽,草坪上有孩子在放风筝,笑声像银铃一样。
“你看那只蝴蝶风筝,像不像老杨师傅送你的皮影?”沈逸指着天空。
苏瑶抬头,果然看到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风筝在风中飞舞,翅膀扇动的样子栩栩如生。“真像!”她拿出手机拍下,“发给老杨师傅看看,说他的皮影飞上天了。”
沈逸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首饰盒,递给她:“给你的,新年礼物。”
苏瑶打开盒子,里面是条项链,吊坠是片银杏叶,和他送的书签、胸针是同一系列,只是更小巧精致,边缘镶嵌着细小的碎钻,像落了层星光。
“喜欢吗?”沈逸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喜欢。”苏瑶的眼眶有些发热,“我很喜欢。”
他拿起项链,温柔地帮她戴上。指尖拂过她的颈窝,像羽毛轻轻划过,引得她心跳漏了一拍。
“这片银杏叶,”他低头看着她,眼神认真,“代表着‘永恒’,就像我对你的心意。”
公园里的樱花刚好飘落,粉色的花瓣落在他们发梢,像一场温柔的雨。苏瑶看着他眼里的自己,突然觉得,所有的语言都多余,只有紧紧握住的手,和砰砰的心跳,能说明一切。
下午回到公司,苏瑶收到老杨师傅的回信,附带一张照片——他用皮影做了只风筝,正在西安的城墙下放,配文:“看,咱们的皮影真的飞上天了!”
苏瑶把照片分享给团队,大家都笑了。李曼说:“等春暖花开,我们去西安办个‘皮影风筝节’吧,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魅力。”
“好啊!”沈逸点头,“顺便去看看王阿姨的早市,张师傅守的城墙,还有老孙家的泡馍。”
苏瑶看着他们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像被早春的阳光填满了。她知道,“城市温度”的故事还在继续,她和沈逸的故事也在继续,而这些故事里最动人的部分,从来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日常里的、一点一滴的温暖和坚持。
窗外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像在轻轻诉说:春天来了,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