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上海的樱花开得正好。创域楼下的樱花大道成了网红打卡地,粉白色的花瓣随风飘落,像一场温柔的雪。
“温度传递”活动的反响超出预期。后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过一万人参与了善意传递,电子勋章点亮的温暖地图上,红色的光点密密麻麻,从城市蔓延到乡镇。
“你看这个。”张远举着平板跑过来,屏幕上是条短视频——西安的环卫工人王师傅,在扫街时帮一位盲人姑娘引路,姑娘摘下自己织的围巾,系在了王师傅脖子上。视频配文:“收到的温暖,要好好还回去。”
“这条播放量破千万了!”张远激动地说,“好多网友说要加入,技术部的服务器都快扛不住了。”
苏瑶看着视频里王师傅红着脸道谢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热。这些平凡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传递”,比任何宣传语都更有力量。
“周女士刚才打电话,说要追加一笔预算,把活动延长到夏天。”李曼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邀请函,“还有,这是‘城市公益论坛’的邀请,让你作为青年代表上台发言。”
苏瑶接过邀请函,指尖有些发颤:“我可以吗?”
“当然可以。”沈逸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水,“你比任何人都懂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他的目光落在她颈间的银杏叶项链上,眼神温柔,“就像你说的,善意不需要华丽的辞藻,真诚就够了。”
论坛定在周末的樱花公园。苏瑶提前去踩点时,沈逸陪她一起。阳光透过樱花树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花瓣落在她发梢,沈逸会自然地伸手拂去。
“紧张的话,就把台下的人都当成樱花树。”他开玩笑说。
“才不要。”苏瑶笑着推他一把,“我要看着每一个认真倾听的人,把这些温暖的故事好好讲给他们听。”
论坛当天,苏瑶穿着米白色的西装,颈间的银杏叶项链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轮到她发言时,她没有念提前准备的稿子,而是从王师傅和盲人姑娘的故事讲起,说起张阿姨的糖油果子、陈老师的书店、李婆婆的思念。
“我们总说,城市很大,人心很远。但在记录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温暖其实无处不在——它是一碗热汤的温度,是一句关心的话语,是一次顺手的帮助,更是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的勇气。”
她举起平板,展示着全国的温暖地图:“你们看,这些红色的光点,就是普通人用善意点亮的星光。当它们汇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城市。”
掌声雷动时,苏瑶看到台下的沈逸眼里闪着光,像落满了星星。
论坛结束后,他们在樱花树下散步。沈逸突然牵起她的手,走到一棵最粗的樱花树前。树干上刻着许多名字和日期,是情侣们留下的纪念。
“苏瑶,”他转过身,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从在雨里捡到你的简历,到现在陪你站在台上分享故事,这段路好像走了很久,又好像只是一瞬间。”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丝绒盒子,打开——里面不是钻戒,而是枚银质的戒指,戒面是两片交叠的银杏叶,和她的项链、书签、胸针遥相呼应。
“我知道现在说这个可能有点早,”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却异常坚定,“但我想让你知道,我想和你一起记录更多城市的温度,也想和你一起,把我们的小家,过成最温暖的模样。”
他单膝跪下,举起戒指:“苏瑶,你愿意……嫁给我吗?”
苏瑶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她看着眼前这个男人,看着他眼里的认真和期待,想起这一路的点点滴滴——雨里的伞、深夜的热牛奶、成都的冰棒、西安的皮影、上海的樱花……这些细碎的温暖,早已拼凑出最坚定的答案。
“我愿意。”她哽咽着说,伸出手。
沈逸小心翼翼地把戒指戴在她的无名指上,尺寸刚刚好。他站起身,紧紧抱住她,樱花花瓣落在他们发间,像一场盛大的祝福。
“谢谢你,苏瑶。”他在她耳边轻声说,“谢谢你让我的人生,也充满了温度。”
苏瑶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松木香,心里像被樱花蜜填满了。她知道,这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新的开始——未来还有很多城市要去,很多故事要记录,很多个春夏秋冬要一起走过,但只要身边有他,再远的路,都充满了暖意。
樱花还在飘落,像无数温柔的承诺,轻轻覆盖了他们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