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长安双璧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十二章:烽火惊长安

长安双璧

秋意染黄河西的胡杨林时,第一簇烽火终于在朔方边境燃起。

那日沈砚正在主持秋收犒军宴,帐外突然传来急促的梆子声——三短一长,是最高级别的军情信号。他猛地起身,腰间佩剑撞在案上,酒盏翻倒的脆响惊得满座将士肃然起立。

“报——”斥候连滚带爬闯入帐中,甲胄上还沾着血污,“朔方急报!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唐,号称‘清君侧’,叛军已攻破易州,直指洛阳!”

帐内瞬间死寂。虽早有预料,但当叛乱真的爆发时,那股山崩地裂般的震撼仍让众人心头发沉。

沈砚却已恢复镇定,手指重重叩在案上:“传令!陇右道驻军即刻东进,扼守萧关;河西军主力沿黄河布防,严防吐蕃趁机偷袭;再派快马奔赴安西四镇,让封常清将军速带精锐回援!”

一道道军令从帅帐发出,如同脉络般贯穿河西。沈砚站在地图前,指尖划过长安与洛阳的位置——安禄山的叛军若拿下洛阳,便可切断关中与江南的联系,届时长安将成孤城。

“将军,”参军急步进来,递上一份塘报,“长安来的消息,玄宗已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命二人率军平叛。只是……”

“只是什么?”

“洛阳守将封常清兵败,已被召回长安问罪。叛军前锋距潼关不足百里了。”

沈砚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封常清是他旧识,镇守西域多年,勇猛善战,连他都败了,可见叛军势大。而潼关一旦失守,长安危矣。

“我们不能等了。”沈砚转身看向众将,目光如炬,“河西骑兵随我东进,驰援潼关!”

副将急忙劝阻:“将军,河西乃西陲根本,您若离去,吐蕃必趁机来犯!”

“正因如此,才要速战速决。”沈砚指向地图,“安禄山主力在东线,西线防备空虚。我们出其不意,拿下河东的叛军粮仓,既能解潼关之围,又能震慑吐蕃。”

他顿了顿,看向帐外飘扬的唐军旗帜:“何况,长安有我们的同胞,有大唐的太庙。国难当头,岂能坐视不理?”

三日后,五千河西精骑在沈砚的率领下,踏着晨霜向东进发。马蹄扬起的尘土中,沈砚回头望了一眼凉州城——城楼上新筑的望敌楼已完工,阿古拉正站在楼上挥手,身边是各族百姓组成的民兵团。

“替我守好这里。”他在心中默念,随即调转马头,长枪直指东方。

大军行至萧关时,遇到了逃难的百姓。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见了唐军便跪地哭喊:“将军,快救救长安吧!叛军杀过来了,洛阳城破时,血流成河啊!”

沈砚勒住马,翻身下马扶起一位老者:“老人家放心,大唐的军队不会让叛军肆意妄为。”他命人分出发粮,看着百姓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光,心中更觉肩上担子千钧。

行至黄河渡口,却见对岸火光冲天。斥候回报,叛军已占领蒲津关,正在焚烧渡船,妄图阻止河西军东进。

“烧得好。”沈砚冷笑一声,命人在上下游寻找浅滩,“他们越怕,我们越要过去。”

深夜,河西军趁着月色从一处芦苇丛生的浅滩偷渡。水冷刺骨,沈砚第一个跃入河中,身后将士纷纷跟随,甲胄撞击的声音被湍急的水流吞没。

对岸的叛军还在饮酒作乐,没人注意到黑暗中悄然靠近的身影。直到沈砚的长枪刺穿叛军守将的喉咙,他们才惊觉——但为时已晚。

“杀!”

五千骑兵如猛虎下山,瞬间冲垮了叛军的防线。蒲津关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却不再是绝望的火焰,而是河西军东进的信号。

沈砚站在关楼上,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他知道,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他面对的就不再是河西的风沙,而是席卷整个大唐的风暴。

但他别无选择。就像当年守护河西一样,如今他要守护的,是那个曾让他和阿史那夜都无比眷恋的大唐。

“长安,我们来了。”他握紧长枪,枪尖的寒光刺破晨雾。

上一章 第十一章:暗流涌动(二) 长安双璧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三章:潼关血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