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禾第一次遇见文韬,是在大学图书馆的窗边。那是个突如其来的暴雨午后,她狼狈地冲进图书馆避雨,发梢还滴着水珠,而他却安静地坐在窗边,阳光突然穿过云层落在他翻动的书页上,仿佛整个世界的雨都与他无关。
“你身上在滴水。”他抬头,眼里含着笑意。
林禾尴尬地站在原地,“外面雨太大了。”
“我知道,”他合上书,“我刚看完天气预报才出来的。”
这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林禾愣住了,随即两人都笑了起来。就这样,一场暴雨,一个奇怪的玩笑,开启了他们四年的爱情。
文韬是个奇怪的天气预报迷,他能准确地说出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书包里总是放着一把折叠伞。而林禾则相反,她永远相信天空的善意,经常被突如其来的雨水淋成落汤鸡。
“今天有30%的降水概率,”文韬总会严肃地提醒她,“带上伞吧。”
而林禾总是笑着摇头,“那还有70%的可能是晴天呢!”
大学四年,他们走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陈阳用天气预报为借口,总能在雨天及时出现林禾身边,递上一把伞。而林禾则教会了他,有时候被雨淋湿也能很快乐。
毕业前夕,两人躺在操场上看着星星。
“明天会是个晴天。”文韬说。
“你怎么知道?天气预报说可能有雨。”林禾侧过头看他。
“因为我希望它是晴天。”文韬转过身,突然认真地说:“禾禾,我要去国外深造两年,斯坦福的录取通知书昨天到了。”
空气突然安静。林禾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碎裂了,但她还是挤出一个笑容,“恭喜你。”
“等我回来,”文韬握住她的手,“两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那里是晴天,你这里也是晴天,我们就再也不会分开。”
林禾笑了,“这概率得多小啊。”
“所以我们才要试试。”文韬眼中闪着光。
离别的日子来得很快。在机场,文韬递给林禾一个盒子,“每天打开一个。”
飞机起飞后,林禾打开第一个盒子,里面是一张折叠的纸条:“明天多云转晴,记得涂防晒霜。”
就这样,每一天,林禾都会收到文韬提前准备的天气预报和一句简短的话。有时是提醒带伞,有时是建议穿薄外套,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想你”。
起初,他们每天视频通话,分享彼此的生活。但随着学业压力增大和时差作祟,联系逐渐减少。只有那些天气预报的小纸条,从未间断。
第一年结束,林禾开始怀疑这个约定的意义。两地晴天同一天出现的概率能有多少?他们的爱情真的能经受住时间和距离的考验吗?
第二年春天,林禾收到了一个特别厚的信封。里面是文韬手写的未来半年每天的天气预报,以及一句:“最近项目太忙,可能没法每天发消息,但我会每天想你。”
林禾的眼睛湿润了。她忽然明白,爱不是时时刻刻的相伴,而是即使远隔重洋,对方仍然惦记着你明天会不会被雨淋湿。
两年期限将至,林禾收到了文韬回国的航班信息。
然而,就在文韬回来的前一天,林禾得知公司有一个重要项目需要她第二天去邻市出差。她试图推脱,但上司明确表示这个项目关系到她的升职机会。
那天晚上,林禾看着窗外,月光如水。她打开文韬留下的最后一张天气预报纸条:“明天晴,适合重逢。”
眼泪终于落下。明明约好了晴天相见,她却不得不缺席。
第二天,林禾在出差途中一直盯着手机天气。她这里确实是晴天,那么他那里呢?
会议结束后,林禾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却没有文韬的消息。她的心沉了下去。也许他那里不是晴天,也许他忘了,也许他根本就没回来。
失魂落魄地回到酒店,林禾接到一个电话。
“请问是林禾女士吗?这里有一份您的快递,需要您亲自签收。”
林禾疑惑地下楼,却看见酒店大堂里,文韬站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束小黄花,笑得像七年前那个图书馆午后。
“但你明明应该...”
“我知道你会来这里出差,”文韬走上前,“上周我联系了你的同事。”
“那今天的天气...”
“我这里确实是晴天,”文韬指了指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你这里也是,不是吗?”
林禾扑进他的怀里,又哭又笑,“你怎么知道我会在这里?”
“因为我提前看了所有你可能在的地方的天气预报。”文韬轻轻擦去她的眼泪,“爱情不是赌概率,而是创造可能性。即使两地阴雨连绵,我也会穿越所有的雨幕来见你。”
窗外,阳光正好,一如他们初遇的那个午后。原来,真正的晴天不在天空,而在相爱的人终于重逢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