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长,烟火烫
第一章 初遇如露
惊蛰刚过,江南的雨就没歇过。
孟吟撑着一把竹骨油纸伞,站在“闻香”茶馆的檐下,看着雨丝斜斜密密地织着,把青石板路洇得油亮。她今天来取定制的茶盏,店里的老师傅说窑烧得正好,偏赶上这场连绵雨,倒让她多等了片刻。
檐角的水珠一串串往下落,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孟吟拢了拢身上的素色旗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伞柄上温润的包浆。这把伞是祖父留下的,竹骨坚韧,伞面是上好的皮纸,绘着几笔写意的兰草,淋了雨,墨迹晕开些许,倒更添了几分古意。
“姑娘,您的茶盏包好了。”伙计从里屋探出头,手里捧着个沉甸甸的木盒。
孟吟点点头,伸手去接。就在指尖即将触碰到木盒的瞬间,一阵风卷着雨丝斜扫过来,她下意识地侧了侧身,手中的油纸伞微微一倾,伞骨恰好撞到了旁边一个人的胳膊。
“抱歉。”她立刻道歉,抬眼望去。
站在她身边的是个年轻男人,穿着一件深灰色的风衣,领口微敞,露出里面浅色的衬衫。他身形挺拔,肩上落了些雨星,头发微湿,几缕发丝贴在额前,却丝毫不显狼狈。他的五官很清俊,尤其是眼睛,深邃明亮,此刻正看着她,目光平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
“无妨。”男人的声音低沉悦耳,像被雨水洗过的玉石,清润动听。
孟吟有些不好意思,再次道:“实在抱歉,风太大了。”
男人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她手中的油纸伞上,顿了顿,说:“这伞很别致。”
“是祖父留下的。”孟吟轻声道,心里对这个陌生男人莫名生出一丝好感。他的气质很特别,温和中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觉得安心。
伙计把木盒递到孟吟手里,她接过,道了谢,正准备转身离开,却听到男人问道:“姑娘也是来买茶盏的?”
“嗯,定制了一套青瓷的。”孟吟回答,不知为何,竟不想立刻结束这场短暂的对话。
“‘闻香’的青瓷确实不错,釉色温润,很适合泡雨前龙井。”男人说。
孟吟有些惊讶,“先生也懂茶?”
“略知一二。”男人笑了笑,眼角有浅浅的细纹,“我姓晏,名和。”
“我姓孟,孟吟。”她也报上名字,心里默念着“晏和”二字,觉得这名字和他的人一样,温和妥帖。
雨似乎没有要停的意思,檐下渐渐站了些避雨的人。晏和看了看天色,对孟吟说:“雨势不小,姑娘若是不着急,不如在茶馆里坐会儿,等雨小些再走?”
孟吟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手中沉甸甸的木盒,又看了看外面迷蒙的雨幕,点了点头,“好,多谢晏先生。”
两人一前一后走进茶馆。“闻香”是家老茶馆,里面陈设古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木质家具的味道。他们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伙计很快端来两杯热茶。
“尝尝这个,雨前的碧螺春,新茶。”晏和示意她喝茶。
孟吟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抿了一口。茶汤清碧,香气清幽,入喉甘醇,带着雨后草木的清新。她不由得赞道:“好茶。”
晏和看着她,眼中带着笑意,“孟姑娘似乎很喜欢茶?”
“嗯,从小跟着祖父学的,算是个爱好吧。”孟吟说,“我在巷口开了家小小的书画铺,平时也会煮些茶招待客人。”
“书画铺?”晏和有些意外,随即了然,“难怪孟姑娘身上有种书卷气。”
孟吟被他说得有些脸红,岔开话题:“晏先生呢?看您不像本地人。”
“我是北方人,来这边出差,顺便逛逛。”晏和说,“江南的雨,和北方的不一样,缠绵,有味道。”
“是啊,江南的雨,总带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孟吟望着窗外的雨,轻声道。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茶聊到书画,从江南的风土人情聊到各自的见闻。孟吟发现,晏和懂得很多,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古玩字画,都能和她聊得投机。他说话时语速不快,条理清晰,总能恰到好处地接住她的话,偶尔提出的见解也十分独到,让她心生佩服。
不知不觉,窗外的雨小了许多,变成了淅淅沥沥的毛毛细雨。
“雨小了。”孟吟看向窗外,有些不舍。
晏和也看向窗外,“是啊,该走了。”他顿了顿,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孟姑娘,不知下次是否有机会,能尝尝你煮的茶?”
孟吟的心轻轻一跳,抬起头,撞进他深邃的眼眸里,那里映着窗外的雨,也映着她的影子。她点了点头,声音有些微颤:“好啊,我的铺子叫‘清砚斋’,就在前面那条巷子里。”
“清砚斋,我记住了。”晏和笑了,那笑容如同雨后初晴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两人一同走出茶馆,雨已经停了。空气清新,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
“我送你回去吧,拿着东西不方便。”晏和说。
孟吟想拒绝,却又觉得难以开口,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那就麻烦晏先生了。”
晏和接过她手中的木盒,很自然地走在她身侧。两人并肩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脚步声清脆。偶尔有风吹过,带来淡淡的花香。
一路无话,却并不尴尬,反而有种微妙的宁静和惬意。孟吟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干净的皂角香,混合着雨后的清新气息,让她心跳莫名快了几分。
到了“清砚斋”门口,孟吟停下脚步,“就到这里吧,谢谢晏先生。”
晏和把木盒递给她,“不客气。”他看着眼前的小店,门楣上的“清砚斋”三个字是手写的,笔力清隽,很符合孟吟的气质。“那我改日再来拜访。”
“好,我等着。”孟吟抬头看他,眼中带着笑意。
晏和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转身离开。孟吟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填满了,暖暖的。
她抬手抚了抚发烫的脸颊,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这个雨天,似乎格外不同。
第二章 茶香渐浓
接下来的几天,孟吟的心思总是有些飘忽。坐在铺子里看书,目光会不自觉地飘向门口;整理字画时,会忽然想起晏和低沉的声音;甚至煮茶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多放些茶叶,好像在等什么人。
她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那种陌生的、雀跃的心情,像春日里悄悄探出头的嫩芽,带着怯生生的期待。
“清砚斋”的生意不算红火,但也总有熟客光顾。这天下午,一位老先生来取之前定好的书法作品,孟吟给他泡了茶,陪他聊了会儿天。老先生是个书画爱好者,对孟吟的字很是欣赏,临走时笑着说:“小孟啊,看你最近气色不错,是不是有什么好事?”
孟吟脸一红,连忙摆手,“没有的事,许是天气好吧。”
老先生哈哈一笑,没再多问,转身走了。
老先生刚走没多久,门口的风铃叮铃作响,孟吟的心猛地一跳,抬起头,果然看到晏和走了进来。
他今天穿了件浅灰色的休闲西装,比那天的风衣更显挺拔儒雅。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锦盒,看到孟吟,眼中露出笑意:“孟姑娘,打扰了。”
“晏先生,你来了。”孟吟站起身,感觉自己的声音都带着笑意,“快请坐。”
晏和在靠窗的桌子旁坐下,把锦盒放在桌上,“前几天说好要来尝尝你煮的茶,今天特意过来。”
“稍等,我这就去煮。”孟吟转身去了里间,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她选了今年新采的碧螺春,又仔细洗了茶具,动作比平时慢了些,也郑重了些。
水开了,带着细微的声响。孟吟将茶叶放入盖碗,用热水润了茶,倒掉,再注入沸水,盖上盖子。片刻后,掀开盖子,一股清幽的茶香立刻弥漫开来。
她将茶汤斟入小巧的白瓷茶杯,推到晏和面前,“尝尝看。”
晏和端起茶杯,先闻了闻,眼中露出赞赏之色,然后浅浅啜了一口,细细品味,良久才道:“果然比茶馆里的更有味道,孟姑娘的手艺很好。”
“晏先生过奖了。”孟吟也端起自己的杯子,抿了一口,掩饰着自己的紧张。
“这个,送你的。”晏和把桌上的锦盒推过来,“上次看你喜欢茶,偶然看到这个,觉得很适合你。”
孟吟有些惊讶,“这怎么好意思……”
“一点小礼物,别客气。”晏和示意她打开。
孟吟犹豫了一下,轻轻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块墨锭,色泽乌黑,上面雕刻着细致的兰草花纹,和她那把油纸伞上的图案有些相似。墨锭的一角刻着一个小小的“和”字。
“这墨……”孟吟有些动容,她看得出这是块好墨,质地细腻,绝非寻常之物。
“朋友家传的老墨,我留着也没用,觉得和你挺配的。”晏和说得轻描淡写,“希望你能喜欢。”
“我很喜欢,谢谢。”孟吟小心翼翼地合上锦盒,心里暖暖的。他竟然记得她喜欢兰草,还特意选了这样一份礼物。
“喜欢就好。”晏和笑了笑,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那天下午,晏和在“清砚斋”待了很久。他没有多问孟吟的私事,只是随意地看着铺子里的字画,偶尔和她讨论几句笔法墨韵。孟吟发现,他不仅懂茶,对书画也颇有见解,而且他的见解往往很独特,能给她带来新的启发。
夕阳西下的时候,晏和才起身告辞。
“今天很感谢孟姑娘的茶。”他说,“我在这边还要待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常来叨扰。”
“随时欢迎。”孟吟笑着说,“我的茶随时为你准备着。”
晏和离开后,孟吟看着桌上的锦盒,心里甜丝丝的。她把墨锭拿出来,放在自己的砚台旁,看着那细致的兰草花纹,嘴角忍不住一直上扬。
从那天起,晏和果然成了“清砚斋”的常客。他有时会下午来,喝杯茶,聊会儿天;有时会傍晚来,带些外面买的点心,和孟吟一起分享。
他们聊得越来越多,从兴趣爱好聊到生活琐事。孟吟知道了晏和是做建筑设计的,对古建筑很有研究;晏和知道了孟吟从小跟着祖父学书画,祖父去世后,她便守着这家小店,日子过得平静而自在。
孟吟发现,晏和虽然看起来温和沉静,但骨子里却很有担当和主见。他说起自己的工作时,眼神专注而认真;说起那些被毁坏的古建筑时,语气里带着惋惜和痛心。
而晏和也发现,孟吟虽然性子安静,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韧性。她守着这家小店,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传承祖父的心血,守护一份内心的宁静。她的字,初看清雅,细品却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江南的春天繁花似锦。晏和会带孟吟去郊外看桃花,漫山遍野的粉色,像一片云霞;孟吟会带晏和去逛老街深处的古玩市场,在那些旧物中寻找惊喜。
他们的关系,在一次次的相处中,悄然升温,像文火慢炖的茶汤,香气越来越浓。
这天晚上,两人看完一场昆曲回来,走在月光下的石板路上。昆曲的水磨调还在耳边萦绕,带着缠绵悱恻的韵味。
“刚才那出《牡丹亭》,你觉得怎么样?”晏和问。
“杜丽娘的执着,真让人动容。”孟吟轻声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大概就是这样吧。”
晏和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她。月光洒在她脸上,柔和了她的轮廓,她的眼睛很亮,像盛着星光。
“孟吟,”他忽然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沉了几分,“我……”
孟吟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她抬起头,看着他,等待着他的下文。
晚风吹过,带着花香,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第三章 心意渐明
晏和看着孟吟清澈的眼眸,那句在心里盘桓了许久的话,到了嘴边,却又有些犹豫。他怕唐突了她,怕破坏了此刻的宁静。
孟吟能感觉到他的迟疑,也能感觉到自己加速的心跳。她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眼中带着一丝期待,也带着一丝忐忑。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市井喧嚣。
终于,晏和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轻声说:“孟吟,我喜欢你。”
孟吟的心猛地一颤,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又酸又软。她看着晏和认真的眼睛,那里清晰地映着她的影子,带着满满的真诚和温柔。
她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说不出话来。脸颊发烫,心跳快得像是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
晏和见她没有说话,心里有些不安,他伸出手,想要触碰她,却又在半空中停住,轻声道:“我知道,我们认识的时间不算长,但我……”
“我也是。”孟吟忽然开口,声音有些哽咽,却异常清晰。
晏和愣住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你说什么?”
“我说,我也是。”孟吟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眼中有泪光闪烁,却带着坚定的笑意,“晏和,我也喜欢你。”
听到这句话,晏和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下来,他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喜悦,伸手轻轻握住了孟吟的手。
她的手很软,带着微凉的温度,微微有些颤抖。晏和的手心却很暖,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他轻轻收紧手指,将她的手包裹在自己的掌心。
“太好了,孟吟。”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两人站在月光下,手牵着手,没有再多说什么,却仿佛已经说了千言万语。晚风吹拂着他们的发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青草的气息,一切都美好得像一场梦。
从那天起,他们的关系变得不一样了。
晏和会更早地来到“清砚斋”,帮孟吟整理铺子,或者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她写字画画。孟吟会为他准备好他喜欢的茶,会在他忙工作的时候,默默地递上一杯温水。
他们会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孟吟厨艺不算精湛,却很喜欢研究新菜式,晏和总是她最忠实的食客,无论她做什么,他都会吃得干干净净,然后笑着说:“好吃。”
晏和的出差时间比预计的要长,他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拖延回去的日期。孟吟没有问,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她知道,他终究是要回去的,北方的那座城市,才是他的家。
但她没有说出口,只是更加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天。
这天,晏和接到了一个电话,脸色有些凝重。挂了电话后,他沉默了很久。
孟吟看着他,轻声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
晏和抬起头,看着她,眼中带着歉意,“公司那边有急事,我可能……要提前回去了。”
孟吟的心沉了一下,虽然早有预料,但当这一刻真的到来时,还是忍不住感到失落。她努力挤出一个笑容,“没关系,工作要紧。”
“孟吟,”晏和握住她的手,“我回去处理完事情,就立刻回来找你,好吗?”
“好。”孟吟点点头,眼眶有些发热,她别过头,不敢看他的眼睛,怕自己会忍不住哭出来。
晏和看着她微红的眼眶,心里一阵刺痛。他轻轻将她揽入怀中,下巴抵在她的发顶,低声说:“对不起,孟吟,让你等我。”
孟吟靠在他的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气息,心里的委屈和不舍一下子涌了上来,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摇摇头,哽咽着说:“我等你。”
晏和回去的那天,孟吟去了车站送他。
站台上人来人往,广播里播放着列车即将发车的通知。
“到了那边,给我打电话。”孟吟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嗯。”晏和点点头,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东西,递给她,“这个给你。”
那是一个小小的钥匙扣,上面挂着一个迷你的建筑模型,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子。
“这是我设计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