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亭子,在北方一座复建的园林里。”晏和的指尖摩挲着那小巧的模型,目光认真,“等它建成了,我带你去看。”
孟吟握紧了那个冰凉的金属模型,指尖微微用力,像是要将这份承诺刻进骨里。她抬起头,眼眶还是红了,却努力弯起嘴角:“好,我等着。”
汽笛长鸣,列车即将开动。
晏和深深地看了她一眼,那眼神里有不舍,有坚定,还有太多未说出口的话。他伸手,轻轻拂去她脸颊边的一缕碎发,动作温柔得像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等我。”他再次说,声音低沉而郑重。
“嗯。”孟吟用力点头,怕一开口就泄露出哽咽。
晏和转身登上列车,在车窗边找到她的身影,隔着玻璃,他朝她挥手。孟吟也朝他挥手,看着列车缓缓启动,越来越快,最终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站台上的人渐渐散去,只剩下孟吟一个人,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小亭子模型,指尖冰凉。风从站台穿过,带着一丝凉意,吹得她眼睛发酸。
她慢慢走出车站,阳光刺眼,却照不进心里那片忽然空出来的地方。
回到“清砚斋”,店里安安静静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晏和常坐的那个位置空着,桌上还放着他上次没喝完的半杯茶,早已凉透。
孟吟走过去,轻轻拿起那只茶杯,摩挲着杯壁上温热的余温,仿佛还能感受到他留下的气息。她叹了口气,将茶杯拿去清洗干净,放回原处。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样子,孟吟每天守着铺子,看书,写字,煮茶,招待客人。只是心里那片空落,总在不经意间浮现。
她会下意识地看向门口,期待着风铃响起,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可每次都只是失望。
晏和每天都会给她打电话,有时是在清晨,告诉她北方的天气;有时是在深夜,说着一天的忙碌。他的声音总能轻易抚平她心中的不安,让她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
他会跟她说复建园林的进展,说起那个小亭子的设计细节,语气里带着兴奋和期待。孟吟静静地听着,想象着那个亭子建成的样子,想象着他们一起站在亭下的场景,心里便又生出几分暖意。
只是,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的。
转眼到了夏天,江南酷暑难耐,雨水也多了起来。一天傍晚,突然下起了暴雨,雷声轰鸣,闪电划破夜空。
孟吟正在整理字画,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哐当”一声响,像是有什么东西被风吹倒了。她连忙起身去看,发现门口那盆祖父留下的兰草被狂风暴雨打得东倒西歪,花盆也碎了。
那盆兰草是祖父生前最宝贝的,孟吟一直细心照料着。看着碎掉的花盆和被打蔫的兰草,她心里一阵着急,冒雨冲出去,想要把兰草扶起来。
就在这时,一把伞忽然撑在了她的头顶,挡住了倾盆大雨。孟吟惊讶地回头,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
晏和站在雨中,浑身已经湿透,头发贴在额前,衬衫紧紧地贴在身上,勾勒出挺拔的身形。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在看到她时,立刻露出了笑容,眼中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
“我回来了。”他说,声音带着一丝喘息,却异常清晰。
孟吟愣住了,看着他,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雨水模糊了视线,她眨了眨眼,确认眼前的人是真实存在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
“你……”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哽咽堵住了喉咙。
晏和放下伞,伸出手,将她紧紧拥入怀中。他的怀抱带着雨水的凉意,却异常温暖,让她瞬间觉得无比安心。
“抱歉,回来晚了。”他在她耳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歉意和失而复得的庆幸,“事情比预想的要复杂,耽误了些时间。”
孟吟靠在他的怀里,听着他有力的心跳,感受着他怀抱的温度,所有的委屈和思念,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泪水,汹涌而出。她用力抱住他,仿佛要将这些日子的等待都宣泄出来。
“你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她哽咽着问,语气里带着嗔怪,更多的却是喜悦。
“想给你个惊喜。”晏和笑了,轻轻拍着她的背,“看到你没事就好,刚才打雷,我担心你害怕。”
暴雨还在下,雷声依旧轰鸣,但孟吟的心里却一片安宁。她知道,他回来了,带着一身风尘和满心的牵挂,回到了她的身边。
两人相拥着站在雨中,任凭雨水冲刷着一切,却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第四章 烟火人间
晏和真的回来了,这一次,他没有再提离开的事。
他告诉孟吟,他已经向公司申请了调职,以后会长期留在江南。他说,北方的园林再美,少了她,也失了滋味。
孟吟听到这话时,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甜甜的。她看着晏和认真的眼睛,笑着点了点头,眼眶却又一次湿润了。
晏和在“清砚斋”附近租了个房子,离她很近,走路不过几分钟的路程。
从那以后,“清砚斋”的清晨,总能看到两个身影。孟吟在案前写字,晏和就在旁边帮她研墨,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画面温馨而宁静。
傍晚关了铺子,两人会一起去菜市场。晏和总是推着一辆小小的购物车,跟在孟吟身后,听她跟摊主讨价还价,看着她认真地挑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
孟吟的厨艺渐渐好了起来,虽然谈不上精湛,却多了几分烟火气。晏和依旧是她最忠实的食客,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然后笑着说:“比外面馆子做的好吃多了。”
有时,晏和会带孟吟去看他负责的建筑项目。那是一座濒临失传的古桥,正在进行修复。晏和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站在工地上,跟工人们讨论着修复的细节,神情专注而认真。
孟吟站在一旁看着他,看着他眼中对古建筑的热爱和敬畏,心里充满了骄傲。她知道,这个温和沉静的男人,心中藏着一片广阔的天地。
周末的时候,他们会一起去郊外。春天去采野菜,夏天去看荷花,秋天去摘果子,冬天去赏雪景。江南的四季,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变得格外生动有趣。
他们会坐在湖边的长椅上,分享同一副耳机,听着舒缓的音乐,看着夕阳将湖面染成金色;会在山间的小路上散步,手牵着手,说着无关紧要的话,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清砚斋”的老主顾们都看出了孟吟的变化,她脸上的笑容多了,眼神也更亮了。那位欣赏她书法的老先生笑着说:“小孟啊,你现在的字里,多了几分烟火气,更有味道了。”
孟吟听了,只是笑,心里却明白,那是因为她的生活里,多了一个叫晏和的人,多了一份踏实而温暖的幸福。
这天是孟吟的生日,晏和说要给她一个惊喜。
关了铺子,晏和牵着她的手,一路走到他租的房子。推开门,孟吟愣住了。
小小的客厅被布置得温馨而浪漫,墙上挂着她的字画,桌上摆着一个小小的蛋糕,插着几根蜡烛,旁边还放着一束新鲜的白玫瑰。
“喜欢吗?”晏和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
“喜欢。”孟吟转过身,看着他,眼中闪着泪光,“谢谢你,晏和。”
“生日快乐,孟吟。”晏和笑着说,“吹蜡烛吧。”
孟吟闭上眼睛,默默许下心愿,然后一口气吹灭了蜡烛。
“许了什么愿望?”晏和问。
“不告诉你,说出来就不灵了。”孟吟调皮地眨了眨眼。
其实,她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能一直这样,和他一起,守着“清砚斋”,守着这份平淡而温暖的幸福。
晏和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丝绒盒子,打开,里面是一枚戒指,样式很简单,却很别致,戒指的内环刻着两个小小的字:“吟”和“和”。
“孟吟,”晏和单膝跪地,抬头看着她,眼中满是认真和温柔,“我知道我不是最好的,但我会努力成为最适合你的人。我想和你一起,守着‘清砚斋’,看日出日落,听风声雨声,过一辈子。你愿意嫁给我吗?”
孟吟看着他,眼泪再也忍不住,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她用力点头,声音哽咽:“我愿意,晏和,我愿意。”
晏和笑着站起身,将戒指戴在她的无名指上,大小刚刚好。他伸出手,将她紧紧拥入怀中,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骨血里。
窗外,月光皎洁,洒在相拥的两人身上,温柔而宁静。
第五章 长街烟火,与君同归
婚礼办得很简单,没有邀请太多人,只有几个相熟的朋友和老主顾。地点就在“清砚斋”的后院,搭了个小小的棚子,摆了几张桌子,孟吟亲手写了喜联,贴在院门两侧,字里行间都是藏不住的喜悦。
孟吟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是晏和陪她去选的,上面绣着淡淡的兰草,和她那把油纸伞上的图案遥相呼应。晏和穿着一身合身的西装,看着她的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老先生作为证婚人,笑着说:“小孟和小晏,一个温润如玉,一个清雅如兰,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希望你们以后能像这‘清砚斋’的茶一样,日子越品越香,越过越有滋味。”
大家都笑了起来,举杯祝福。
没有喧嚣的热闹,只有淡淡的温馨。阳光透过棚子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戒指反射出细碎的光芒,温暖而耀眼。
婚后的日子,平淡而幸福。
晏和依旧忙着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出差。每天早上,他会先送孟吟到“清砚斋”,帮她打开门,整理好桌椅,然后才去上班。傍晚,他会准时出现在铺子里,有时会带些孟吟喜欢吃的点心,有时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她和客人聊天,等她一起关店回家。
“清砚斋”里多了些生活的气息。柜台上放着一个小小的相框,里面是两人的合照;墙上挂着晏和画的一幅小画,是“清砚斋”的门面,笔触细腻而温暖;角落里的架子上,摆着孟吟腌的咸菜和酱菜,是晏和喜欢的味道。
他们会一起在灯下看书,偶尔抬头相视一笑;会在周末一起去逛古玩市场,为了一件小玩意儿争论不休,最后笑着达成共识;会在雨天,依偎在窗边,听着雨声,煮一壶热茶,聊着无关紧要的话题。
冬天的时候,江南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清砚斋”的屋顶也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像盖上了一床白色的棉被。
孟吟和晏和一起扫了门前的雪,堆了个小小的雪人,戴着晏和的围巾,看起来憨态可掬。
“你看,像不像你?”孟吟指着雪人,笑着问。
晏和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上,看着那个雪人,笑着说:“像我们俩。”
孟吟靠在他的怀里,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心里一片安宁。她想起第一次遇见他的那个雨天,想起他说过的话,想起他为她做的一切,忽然觉得,所有的等待和遇见,都是命中注定。
春天又来了,江南的雨依旧缠绵。孟吟又撑着那把祖父留下的油纸伞,站在“闻香”茶馆的檐下,晏和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刚买的茶点。
“还记得这里吗?”孟吟问。
“当然记得。”晏和笑着说,“就是在这里,我遇见了我的全世界。”
孟吟的心轻轻一颤,抬头看着他,眼中带着笑意。
雨丝斜斜密密地织着,青石板路依旧油亮。远处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茶馆里飘出淡淡的茶香,一切都和初见时一样,又似乎不一样了。
因为身边,多了一个他。
两人相视而笑,并肩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脚步声清脆。油纸伞下的空间很小,却足够容纳两个人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