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孩子的奶奶把玉佩系在孙女的长命锁上,说:“这玉见过大世面,能护着你自己选的路。”
孙女长到十六岁时,在旧书店打工,整理杂物时翻出本没封皮的书,里面夹着片干槐花,花瓣上写着“竹林”两个字。她想起奶奶讲的故事,抱着书跑到槐树下,正好遇见那个挖花的孩子——如今已是个挺拔的青年。
“你说,故事里的人真的自由了吗?”她举着书问。
青年没说话,只是捡起片槐树叶,吹了声轻快的哨子。风突然穿过竹林,送来阵清晰的脚步声,不远不近,像有人并肩走着,还哼着不成调的歌。
两人对视一眼,都笑了。有些答案,不必说透,风吹过的地方,自然会留下痕迹。
后来,那本没封皮的书被放在旧书店的橱窗里,旁边摆着块用红绳系着的玉佩,标签上写着:“无名之物,见证勇气。”
再后来,小镇上的孩子不再只听故事,他们会在槐花飘香时跑到竹林边,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听风带回的回声——那回声里没有重复的“苏念安”,只有每个独一无二的声音,在阳光下荡开,很远,很远。
而那棵老槐树,每年春秋都开花,一半雪白,一半金黄,像把撑开的伞,遮住了过往的阴影,也托住了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