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是唐代最重要的春季节日之一,融合了祓禊祈福、游春宴饮、男女交游等多元习俗,充满浪漫与狂欢色彩。
核心习俗:祓禊与祈福
1. 临水祓禊(fúxì)
· 起源:上古巫术遗风,认为水能洗去晦气、祛病消灾。
· 形式:男女至河边用香草(兰、芷)蘸水洒身,或直接沐浴(早期更开放,唐时渐礼仪化)。
· 皇家示范:皇帝常率群臣至曲江池或渭水边举行祓禊仪式,民间效仿。
2. 佩戴辟邪物
· 兰草/柳枝:插于发间或佩于衣襟,象征驱邪。
· 五彩丝绳:系手腕或挂门户,称“长命缕”。
全民游春:曲江盛宴与郊野踏青
1. 曲江池狂欢(长安核心庆典)
· 贵族盛宴:皇帝赐宴百官,搭彩帐、奏雅乐,进士科放榜后新科进士亦在此设“探花宴”。
· 平民参与:岸边商贩云集,售卖饮食、玩具,百姓可围观皇家仪仗,甚至偷窥贵族女子(“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2. 郊野踏青
· 野餐饮酒:携带“酴醾酒”(一种甜酒)和“青精饭”(染乌米饭),在草地铺席而坐。
· 斗草游戏:男女儿童比赛花草韧性,或对答花草名(文人斗雅,庶民斗趣)。
四、男女交游:自由恋爱的节日。不必过分拘于可向心爱之人表达心意。女子可以获得短暂自由。
1. “奔者不禁”的开放风气
· 上巳节是少数允许未婚男女自由接触的场合,《周礼》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唐风更甚。
· 青年男女借祓禊之名相约水边,互赠芍药(“赠之以芍药”),表达爱慕。
2. 诗歌传情
· 文人常在此日创作“上巳诗”,如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描绘皇家盛况,刘禹锡《三日寻李九庄》记录友人雅集。
· 女子亦参与唱和,如女冠李冶写下“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四、特色饮食与服饰
1. 节令美食
· 五色粥:用桃花、李花等染色的米粥,寓意吉祥。
· 镂鸡子:雕刻花纹的彩蛋,象征新生(类似今日复活节彩蛋)。
2. 服饰风尚
· 女子:穿鲜艳襦裙(红、紫为主),头戴柳枝或芍药花,面贴“花钿”。
· 男子:文人多着轻便袍衫,佩兰草;庶民穿短衣便于游玩。
“上巳寒食”并称:唐代寒食节(清明前1-2日)与上巳节临近,常合并庆祝。
· 食“青精饭”(南烛叶染色的黑米饭)、“桃花粥”(米粥加桃花瓣)。
· 饮“禊酒”(茱萸、兰草泡制),寓意避邪长寿。
五、宗教与多元文化融合
1. 道教影响
· 上巳节与道教“蟠桃会”结合,道观设斋醮祈福。
· 女冠(女道士)主持祓禊仪式,如玉真公主常在自家道观举办雅集。
2. 胡风元素
· 胡商在曲江边搭帐篷卖西域葡萄酒、胡饼。
· 舞姬表演胡旋舞、柘枝舞,助兴宴饮。
、地域特色
1. 长安:皇家与文人的盛宴
· 曲江池:皇帝赐宴百官,百姓围观;新科进士于此举行“探花宴”,骑马采花炫耀。
· 乐游原:地势高敞,可俯瞰全城,仕女登原远眺,野餐赋诗。
2. 洛阳:水畔祓禊与牡丹初绽
· 瀍河、洛水沿岸设彩帐,官民共沐春水。
· 此时牡丹初开,富贵人家移植盆栽至水边供人观赏。
3. 江南:船宴与民歌
· 苏州、扬州等地盛行“船宴”,画舫载歌女乐师,沿河漂流宴饮。
· 民间对唱《竹枝词》,内容多涉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