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感受很奇妙,像亲手打翻了攒了很久的玻璃罐,那些曾经被我死死按住的碎片哗啦啦滚出来,每一片都映着不一样的自己。直到昨天和朋友聊到深夜,才敢伸手去碰那些最扎人的棱角——原来很多时候,我以为的“保护自己”,其实是在感情里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
十七岁那年爸爸走后,我总像只受惊的刺猬。旁人的眼神稍软一点,我就会下意识绷紧神经:你是不是觉得我可怜?是不是因为同情才对我好?这种念头像根刺,扎得我拼命拒绝一切“可能带有怜悯”的善意。我太怕了,怕那些好是掺了水分的,怕一旦接受就成了“被施舍的人”。所以在感情里,我总逼着对方按我的剧本走:要准时说早安,要记住每个纪念日,要在我难过时第一时间说“我在”——只有这样,我才能说服自己:“看,他是因为爱我这个人,不是因为可怜我。”
可我忘了,爱从来不是单选题。爸爸的爱像温水,包容我所有叛逆,哪怕初中时偷偷纹身,他也只是摸摸我的头说“喜欢就好”;妈妈的爱像热茶,烫口却暖心,她总在我犯错时唠唠叨叨,可我知道,那是她怕我摔跟头。可我偏偏认死理,觉得只有爸爸那样“不说教的包容”才是真爱,把妈妈的关心当成“不懂我的束缚”。这种偏执带到感情里,就成了可怕的盲区:我盯着对方“没做到的”,却看不见他默默做了的——他记得我不吃香菜,会在点餐时提前备注;他加班到深夜,也会撑着困意回我最后一条消息。这些我都看见了,却被“他没按我要的方式来”的念头盖了过去,直到把两个人都逼得很累。
以前总觉得“说没事就是逞强”,明明心里翻江倒海,嘴上却硬撑着“我挺好的”。我怕承认“我需要你”,就会变成“我依赖你”,怕对方因此觉得我软弱,怕这份好会变成日后的“亏欠”。所以我别扭地付出,又别扭地拒绝,像个攥着糖又怕被抢走的小孩,既想证明“我值得被爱”,又怕“这份爱不够纯粹”。
直到现在才慢慢懂,我大概是把“被爱”和“被同情”缠成了一团乱麻。他在我受伤时递创可贴,不是可怜我,是因为我是我;他在我闹脾气时先低头,不是亏欠我,是因为在意这段关系。我总盯着“他会不会因为可怜我才对我好”,却忘了最基本的:如果不爱,谁会愿意反复迁就一个拧巴的人呢?
有人说这是焦虑型依恋,我不太懂,只知道此刻心里像被清空了一块,又慢慢被新的东西填满。我开始承认,他的沉默确实在当时刺到了我,那种被晾在原地的无助是真的;但也不得不承认,我的偏执和看不见,也像钝刀子一样磨着他的耐心。感情里哪有绝对的对与错?不过是两个带着各自伤疤的人,跌跌撞撞地想靠近,却不小心用自己的方式伤到了对方。
就像那句终于被我嚼透的话:爱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他所示”。他用沉默逃避矛盾,是他笨拙的保护;我用“填空题”确认爱意,是我不安的呐喊。我们都没错,只是没找到让彼此舒服的频率。
或许这就是成长吧——不是非要分清谁对谁错,而是终于能蹲下来,捡起自己那片碎玻璃,承认“原来我这里也破了个洞”。不用急着否定过去,也不用逼着自己原谅,只是慢慢明白:如果当时能少点固执,多点坦诚;如果他能说一句“我累了”,而我能说一句“我怕了”,或许结局会不一样。
但也不遗憾。至少现在我懂了,爱可以有很多样子: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告白,也可以是藏在细节里的惦念;可以是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也可以是在争吵时先退一步的沉默。重要的是,你要敢承认“我需要你”,也要敢相信“他只是在用他的方式爱你”。
未来会怎样呢?说不定某天在街上撞见,能笑着说句“好久不见”;说不定会遇到新的人,带着这份明白重新开始;就算一直一个人,也能学会和自己好好相处。不管怎样,都不算亏——毕竟在这段关系里,我终于看清了自己,也学会了和那些拧巴的、不安的、曾经不敢面对的自己,和解了。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