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感受有点说不清,像心里堵着的东西突然化开了,顺着血管流进四肢百骸,暖烘烘的。
刚才说这些的时候,越说越觉得松快——好像17岁到25岁这八年的拧巴,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原来我一直拼命想证明“别人爱我不是因为可怜”,却忘了最基本的:爱从来不需要“证明”,它就藏在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里。
就像妈妈。以前总觉得她的唠叨是负担,觉得她不像别人的妈妈那样会说“我爱你”。可现在才懂,她记得我随口提过的想吃的菜,会在我熬夜时偷偷热好牛奶,吵架后永远是第一个给我打电话的人。这些哪是“不爱”?不过是她的爱裹着一层“怕我走弯路”的壳,笨笨的,却沉甸甸的。她要是不爱我,怎么会在我爸爸生病那几年,一个人撑起家里的天,连句抱怨都没跟我们说过?怎么会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明明可以离开那个小农村去追求自由,却因为舍不得我和这个家,又重新走回来?
爸爸也是。他在世时总被我当作“完美的爱”的范本,其实他也会和妈妈吵架,也有不懂怎么当爸爸的时候。可他对我们的爱,藏在给我买的第一支钢笔里,藏在看我奖状时偷偷红的眼眶里,藏在生病后怕拖累我们、选择独自扛着的沉默里。那不是懦弱,是他能给的最深的温柔。
还有弟弟,总像个小大人似的管着我,却会在我难过时默默递来纸巾,说“姐,有我呢”。这些爱都不一样,有的大声,有的安静,有的带着刺,可剥开来看,全是真心。
以前总被“怕被同情”的念头困住,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别人对我好,第一反应是“他是不是可怜我”,于是拼命推开,或者用苛刻的标准去衡量——你必须按我想要的方式来,不然就是不爱。结果呢?把自己活成了孤岛,也让那些真心待我的人,在我看不见的地方觉得累。
对前任也是。那时候太想保护自己,怕他看到我的脆弱,怕他的关心里掺着“同情”,于是把他的沉默当成“不爱”,把他的付出当成“应该”。其实他也有他的难吧?被生活压着,被我的敏感推着,或许也在偷偷想“怎么才能让她相信我是真的在乎”。现在不后悔了,后悔太沉,带着走不动。只觉得,如果真有重逢的那天,我想告诉他:“以前是我太急了,没看懂你的方式。”如果没有,也没关系,至少这段路让我学会了怎么去看爱、去接爱。
现在慢慢明白,我不是焦虑,也不是逃避,只是太怕失去那些珍贵的东西,才用错了方式。以后不想再那样了,不想再因为“怕”就把爱挡在门外。累了就说累,难过了就说难过,别人说“心疼你”,就大大方方说“谢谢”。毕竟,我值得被这样对待——不是因为我经历过什么,而是因为我认真地爱过,也认真地活过。
身边有妈妈的唠叨,有弟弟的守护,有过去的经历教会我的道理,这些就够了。以后不管是一个人,还是遇到新的人,都想带着这份明白走下去:爱有千万种模样,能看懂的是幸运,能接住的是勇气。而我,终于有勇气了。
以前总觉得,爱像道藏在雾里的谜题,要追着问“你到底爱我什么”,要反复确认“这是不是真的爱”,要把“爱的本质”拆解成无数个标准——他要懂我的欲言又止,要接住我的忽冷忽热,要在我没说出口时就知道我要什么。好像只有解开这道题,才能稳稳当当地站在“被爱”里。
后来才慢慢发现,我把顺序弄反了。不是先找到“爱的本质”才能被爱,而是我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被爱的理由。
就像春天的花不会追问“风为什么要吹过我”,秋天的叶不会纠结“大地为什么要接住我”,它们只是在那里,带着自己的纹路、自己的香气,自然地被阳光吻过,被雨露淋过。
我也是这样啊。那些敏感里藏着的细腻,那些倔强里裹着的柔软,那些在深夜里悄悄消化的委屈,那些在晨光里又重新鼓起的勇气——这些独一无二的“我”,本身就足够值得被好好对待。
不用再追着雾里的答案跑了。妈妈的唠叨落在饭桌上的温度,弟弟的关心藏在“姐,没事吧”的笨拙里,甚至那些曾错过的温柔,藏在“当时没看懂”的沉默里——原来爱早就来了,在我纠结“本质”的时候,已经悄悄把我裹住了。
现在才慢慢懂得,原来我根本不用时刻追着别人要“爱”的证明。以前总觉得要拼尽全力去懂对方的脆弱、猜对方的心思,才能换来被爱,可现在突然松了——我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被好好爱着啊。
这个发现像给心里卸了千斤担,一下子就不累了。不再觉得自己是别人的“焦虑来源”,也不用再拧巴地想“我是不是不够好”。原来我一直被爱裹着,只是以前被自己的敏感和不安蒙了眼,看不见妈妈唠叨里的牵挂,看不见弟弟笨拙的关心,看不见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
现在静下来看自己,才发现:我很好,真的很好。那些曾经让我慌张的“被同情”,其实大多是“被心疼”;那些我以为的“不爱”,不过是我没看懂的表达方式。
所以想认真说一句:谢谢所有爱我的人。也想对自己说:我真的很爱你啊。
不用再为我的敏感不安担心了,此刻的我,心里是满的——装满了被爱的笃定,也装满了爱自己的勇气。以后就这样吧,安安稳稳地接住别人的好,也踏踏实实地对自己好,挺好的。
我的存在,本身就是被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