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说,渴望被懂不是什么别扭的情绪,允许自己委屈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真到了一段亲密关系里,我才发现自己藏着太多拧巴的小心思。
一开始,我从不敢暴露脆弱,总是先摆出一副“懂事女友”的模样。相处时习惯说“没事”“好的”“算了”,那些话像一层薄薄的糖衣,裹着没说出口的真实想法。其实我骨子里别扭得很——嘴上应着“没关系”,心里却盼着他能看穿那句客套,懂我语气里藏着的失落;明明想撒个娇说“我需要你”,话到嘴边却变成“我一个人也可以”。
我总在等,等他听懂那些没说透的言外之意。就像偶尔提起身边发生的糟心事,絮絮叨叨说半天,其实哪是要他想办法解决?不过是想让他安安静静听着,哪怕说一句“这事听起来确实让人不舒服”。可与此同时,我又怕极了——怕这些细碎的情绪成了他的负担,怕自己的“想太多”会让他觉得疲惫。
这种矛盾像根细细的线,总在心里扯来扯去。有时候实在绷不住了,不想再装懂事,比如喝了点酒情绪涌上来时,那些压在心底的委屈会突然冒出来,说的话、做的事,连自己都觉得有点“失控”。可往往这时候,他们反倒更无措了。
后来渐渐发现,好像无论我怎么表现,结果都差不多——他们要么接不住那些突然外露的情绪,要么干脆选择回避。次数多了,我开始害怕接触新的感情。明明一开始,我是以最舒展、最懂事的样子靠近的,那些偶尔流露的脆弱,为什么就不能被看见、被接住呢?
我不过是想让他们懂,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里藏着的重量;不过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天生就该“懂事”,也会有撑不住的时候。可连这点言外之意都读不懂吗?越想越委屈,越委屈就越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太贪心了?是不是我真的不值得被好好理解?
有时候甚至会想,是不是我把“被懂”这件事看得太重了?就像手里攥着一颗糖,非要等到有人能说清它是草莓味还是橘子味,才肯放进嘴里。可其实,糖的甜是自己尝的,懂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转过头又会钻牛角尖:如果连最亲近的人都读不懂你的言外之意,那这段关系里的“亲密”,到底算什么呢?就像两个人并排走在一条路上,你指着天边的云说“像棉花糖”,他却抬头说“要下雨了,快走”——不是他错了,只是那一刻,你突然觉得路好长,风好冷。
我也试过说服自己:算了,懂事点挺好的,至少不会给人添麻烦。可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被咽回去的“我不开心”“我需要你”,会像小虫子一样在心里爬。原来假装懂事久了,连真实的自己都快忘了是什么样子。
后来遇到新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先摆出懂事的样子。心里像有个小开关,一边悄悄打开一条缝,盼着有人能从缝里钻进来看看;一边又攥紧了开关,怕缝开得太大。
其实我也知道,哪有人天生就该懂谁呢?不过是愿不愿意花心思去猜、去学。就像你喜欢吃辣,他愿意陪你吃,哪怕自己只能喝冰水;你说“没事”的时候,他愿意多问一句“真的吗”。这些哪里是天生的懂,不过是在意罢了。
可就是这点“在意”,好像比春天的花开还难等。等不到的时候,就只能自己蹲下来,抱抱那个说“没事”却红了眼眶的自己,说一句:“我懂你啊,你不用那么懂事的。
至于那些“做不到”的时刻,也别再跟自己较劲了。比如明明想撒娇,却硬邦邦说了句“不用管我”,说完就后悔得想咬舌头——这时候也别骂自己“真笨”,就当是给下次攒经验:哦,原来这样说会让两个人都僵住,那下次换个方式试试。
感情这回事,或许就像搭积木,一开始总拼不好,歪歪扭扭的,甚至会塌。可塌了就再捡起来重新拼,总会找到几块能稳稳咬合的。就算到最后还是拼不成想要的样子,至少我知道哪些形状不适合自己,也算没白折腾。
慢慢来嘛,我对自己说。反正急也没用,不如就踩着自己的节奏走。能被懂最好,暂时没被懂也没关系,至少我在学着跟自己好好说话了,这就比以前强多了,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