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怀疑别人是否真的爱我?这个源头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就是不愿意相信别人的真心?或许是怕对方看到我的脆弱后就会退缩,所以才筑起高墙。越往深处想,那些从小到大的模式就越清晰——是不是该从家庭里找找答案?
妈妈是爱我的吧?可这个问题总在心里打鼓。她小时候爱赌博,后来又总跟我拿钱,这些瞬间让我忍不住怀疑;但转头又想起,她为我办转学、跑关系时付出的心力,开家长会从未缺席,甚至比爸爸更认真。她的爱太矛盾了,像裹着沙的糖,甜里总带着硌。
或许是从弟弟出生后开始的?他的到来让我从“唯一”变成了“之一”,隐约觉得被分走了什么。但再想想,好像更早。初中那几年的事,现在想起来还像根刺扎在心里。
13岁那年,我读初二,正是叛逆又渴望被看见的年纪。学校流行斜刘海,那对我来说不只是发型,是偷偷藏着的变美心愿,是对自由的一点点试探。可妈妈二话不说,直接冲到学校把我从教室里拽出来,回家就硬生生剪掉了我的刘海,剪得比男孩的还短。她甚至没问过我一句“为什么喜欢”,也没给我解释的机会。
更让我难受的是,她当天就给我办了转学,把我塞进一所省外的封闭学校。她说那是为我好,有更好的资源。我知道她花了多少金钱和人脉,可我像只被突然关进笼子的鸟——那所学校很好,可我是插班生,周围全是陌生的脸,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周末看着别人回家,我只能在空荡荡的宿舍里发呆。
她总说“为我好”,可从来没问过我“好不好”。就像那次剪头发,剪掉的哪里只是几厘米的刘海?更像是剪断了我“被理解”的期待。我不过是想留个喜欢的发型,想在熟悉的环境里慢慢长大,为什么非要用这种强硬的方式?如果她愿意好好说,哪怕骂我几句,我或许都能听进去,可她连沟通的机会都没给我。
高一那年,她发现我用手机跟男生聊天,又炸开了锅,劈头盖脸就是指责,说我“女孩子家不学好”。我当时才16岁,不过是想跟人说说话,可在她眼里,好像成了天大的错。还有她和爸爸吵架时,我甚至偷偷盼着他们离婚——不是不爱这个家,是觉得爸爸和我一样,都在她的“为你好”里喘不过气。
慢慢才明白,我后来那么渴望被人懂、被人理解,源头或许就在这里。13岁的我想要的不是多好的学校资源,而是一句“我知道你为什么喜欢斜刘海”;不是被强行安排的“前途”,而是被看见“我有点叛逆,但依然爱这个家”。
上了大学后,妈妈给我打电话,我十有八九是不接的。就像小时候看她不接外公外婆的电话,如今我也成了她的影子。直到去年本命年,我被诈骗后突然不想再“懂事”了,第一次跟她摊开了说:“从小到大,你从来没理解过我,也从没说过你爱我。”
她没说什么漂亮话,只是后来跟弟弟念叨:“你姐打工不容易,以后有本事了要帮她。”那一刻突然懂了,她的爱一直都在,只是裹着厚厚的壳。她总说“爱你的人才会说你,不爱你的人根本懒得管你”,可我想要的爱不是这样的——不是否定,不是指责,是哪怕不认同,也愿意先听我说一句“为什么”。
现在的我能理解她的辛苦了,也看到她在慢慢改变。可那些年少时没被接住的情绪,那些没被理解的瞬间,还是悄悄在心里生了根。我总怀疑别人的爱,怕对方只是因为“我懂事”“我体贴”才靠近,怕他们看到真实的、不完美的我就会离开——原来这份“不配得”的感觉,早就在那些被强硬对待、被忽略感受的时刻里,悄悄埋下了种子。
好在现在终于看清了。那些过去的伤口或许还在,但至少知道了它们从哪里来。或许这样,就能慢慢学会相信:总有人会绕过那些“为你好”的外壳,真正看到我心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