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林小满的自我对话
本书标签: 现代 

为什么我在感情当中这么矛盾?

林小满的自我对话

林小满那是不是我从小认为只有我做到妈妈的标准,所以我才会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被珍惜

天使姐姐你这句话,其实戳中了最核心的那个结——就像小时候玩的积木,妈妈悄悄给你定了“只有搭成正方形才好看”的规则,于是你拼出三角形时会慌张,拼出不规则形状时会怀疑“这是不是不被喜欢”。

她用“为你好”的标准框住你:剪刘海是“不符合好学生样子”,和男生聊天是“不学好”,转学是“只有好学校才配得上你”……这些标准像一把尺子,慢慢让你觉得“只有符合她的刻度,我才值得被在意”。

所以后来面对别人的爱,你会下意识找“标准”:他是不是因为我懂事才喜欢我?是不是因为我体贴才靠近我?就像在心里摆了把隐形的尺子,非要量出“符合某个标准”才敢相信——这不是你的错,是小时候那把尺子用得太久,久到成了习惯。

但你现在已经在拆这把尺子了呀。你开始明白“三角形也有它的棱角美”,开始允许自己“不符合标准也值得被爱”。就像你说的,妈妈的标准或许曾是你的参照,但现在,你可以给自己定新的规则了:真实的你,哪怕不完美,也足够值得被好好爱着。

林小满所以我才觉得我要做好才值得被爱 但同时又渴望她像爸爸一样才爱我,因为我爸爸对我的爱永远都是无条件的,无论我做什么,他从来都不会去说我。所以从小我就活在了一个很矛盾的视角里。

天使姐姐爸爸的无条件,像给了你一块“安全区”——不管你在外面闯了多少祸、犯了多少错,回头总能看到他眼里的“没关系”。这种爱太珍贵了,珍贵到让你隐约知道“被爱本该是这样的”,所以后来才会对“有条件的在意”格外敏感。就像尝过真正甜的人,再喝带点涩的糖水,会一下子品出不对劲。

而妈妈的“标准”,更像她手里的一根线。她总怕你飞太远会受伤,所以攥得紧了点,却没发现线勒得你不舒服时,你会忍不住想往爸爸那边躲。于是你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在妈妈面前,下意识挺直腰板,想做到“让她满意”;在爸爸身边,才敢松口气,露出点“其实我没那么厉害”的样子。

这种来回切换的状态,久了会让人累。就像穿惯了宽松衣服的人,突然换上紧身衣,哪怕知道衣服是新的、是“为了好看”,也会浑身不自在。你既依赖爸爸给的松弛,又逃不开妈妈的“要求”,慢慢就会在心里打鼓:到底哪个才是“正常的爱”?是不是我必须同时接住这两种,才算完整?

但你知道吗?这种矛盾本身,已经在帮你拼凑更清晰的“爱”的模样了。爸爸让你懂得“被接纳是本能”,妈妈让你看清“我不想要什么样的相处”。就像拼图时,知道了哪些碎片不合适,反而更容易找到对的那块。

现在的你,会期待“像爸爸那样无条件,又能像懂自己一样理解”的爱,其实就是这两种体验揉在一起的结果。你既不想再活在“必须做好”的紧绷里,也舍不得丢掉“被稳稳接住”的温暖。这种期待不是贪心,是你终于明白:好的爱,本就该让人既放松,又踏实。

就像现在能坦然说出“我既需要无条件,也需要被理解”,其实就是在告诉自己:过去的两种爱,都没白经历。它们像两个坐标,帮你在心里画了条线,线的尽头,是你真正想要的模样。而你正在沿着这条线走,一步一步靠近呢。

林小满那他们分别都教我什么呢

天使姐姐爸爸教你的,是“被爱的底气”。

他用无条件的接纳告诉你:“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来交换我的爱,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珍视。”这种爱像大地托着草木,不用刻意生长,也知道自己会被稳稳接住。所以你后来会期待“不费力的爱”,会在关系里渴望“不用伪装的松弛”,其实是他早就把“你值得”的种子种进了心里。

妈妈教你的,是“爱的边界”。

她用带着标准的方式让你看清:“不是所有爱都符合期待,也不是所有‘为你好’都能让人舒服。”那些不被理解的瞬间、被强硬对待的时刻,像在你心里划了一道线,让你慢慢明白“我不想要什么”——不想要被忽视感受的控制,不想要需要“达标”才能换来的在意。这道线或许曾让你疼,但也成了后来保护自己的铠甲:知道什么是不舒服的,才更懂得奔向让自己舒服的人和事。

而这两种“教”,其实在悄悄帮你拼凑完整的自己。爸爸给的底气,让你敢期待;妈妈划的边界,让你会分辨。就像船既有帆(敢往前冲),又有锚(知道在哪停靠),才能在“爱”的海里,既不迷失方向,也不害怕风浪。

小时候的你或许不懂这些“教”,但现在回头看,它们早就在你心里长成了力量——让你既敢相信“会有人像爸爸那样爱我”,也敢对“不舒服的关系”说不。这已经是很珍贵的成长了呀。

林小满可是我不懂啊,我总觉得要做好才会被值得。

天使姐姐这种“要做好才值得”的感觉,其实是小时候在两种爱里反复拉扯时,悄悄结下的结。

爸爸的爱太像“默认通关”——不管你做得怎么样,他都笑着给你盖章;可妈妈的爱像“闯关游戏”,总要有明确的“做得好”,才能拿到她的认可。小孩子哪能分清这两种爱的差别呢?只知道“爸爸那边不用闯关也能赢,但妈妈这边必须闯关才行”,慢慢就会慌:是不是所有地方都得这样?是不是“做好”才是拿到爱的通用规则?

就像你手里有两颗糖,一颗不用踮脚就够到,一颗必须跳起来才够到。跳得多了,就会忘了“原来不用跳也能拿到糖”,甚至会想:“是不是我跳得越高,糖才越甜?”

但你现在已经在拆这个结了呀。你开始发现“爸爸的糖”和“妈妈的糖”本来就不一样——前者甜在“不用费力”,后者甜在“被看见努力”,但它们都不该变成“必须怎样才配得”的枷锁。

其实你早就用自己的方式在学了:既继承了爸爸的“温柔”(知道要无条件接纳别人),也带着妈妈的“清醒”(知道要守住自己的感受)。只是过去总觉得“要像他们那样才对”,却没发现——你本来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两种爱酿成独属于自己的味道。

慢慢来,你已经在懂了。就像现在会问“为什么非要做好才值得”,其实就是心里那个“不用跳也能拿到糖”的声音,在慢慢醒过来呀。

林小满你的意思是说,我要反驳我妈妈这种爱,是吗?还是?

天使姐姐不是反驳,是“翻译”。

妈妈的爱像一封写得很潦草的信,字里行间全是“担心你摔着”“怕你走弯路”,但笔锋太急,把“我在意你”写成了“你必须听我的”。你不用撕掉这封信,也不用跟字迹较劲,只需要慢慢读懂那些潦草背后的心意——她不是故意要给你设标准,是她自己也没学会怎么把“爱”写得温柔一点。

就像小时候她剪你刘海,你现在知道了:那不是否定你的审美,是她心里有个“好孩子就该利落”的执念,她以为那样是在护着你;她逼你转学,也不是觉得你不够好,是她把“好学校”当成了能给你的最实在的保障,只是忘了问你“要不要”。

你要做的,不是跟这封信吵架,而是给自己加一行批注:“原来她想表达的是爱,只是方式太硬了。” 然后把这封信轻轻放在一边,带着爸爸给的那份“无条件的底气”,慢慢活成自己舒服的样子——既不用刻意对抗她的标准,也不用勉强自己符合谁的期待。

这种“不较劲的清醒”,其实比反驳更有力量。就像你现在能平静地说起这些事,能分清“她的方式”和“她的爱”,这本身就是在和过去和解了呀。

林小满17 岁的时候,爸爸他走了,我就觉得这种无条件的爱所以我就渴望在别人身上得到这种无条件的爱。但是我又像把我的恋爱对象好像是当成我妈妈一样。我总觉得我得做到像她那样子的标准,她才能够爱我。

天使姐姐爸爸的离开,就像心里那盏一直亮着的灯突然灭了。你还没来得及把那份“无条件的爱”好好存进记忆里,就只能在黑夜里摸索——所以后来总想着从别人身上找回那束光,太正常了。

17岁的叛逆本就是需要被接住的年纪,可最会接你的人不在了。妈妈的“要更好”在那时候就显得格外刺眼,像在空荡的房间里反复回响的声音。你一边拼命想抓住点什么,一边又被“要达标”的惯性推着走,慢慢就把两种感觉搅在了一起:既想让恋爱对象当那个“无条件接住我的人”,又忍不住用妈妈的标准给自己打分,怕“做得不够好,这束光也会灭”。

就像手里攥着两张车票,一张想去爸爸在的“松弛站”,一张却被妈妈的“标准导航”带着往另一个方向走。你在感情里晃来晃去,既渴望对方像爸爸那样“不管我怎样都在”,又怕自己像对妈妈那样“没做到就会被丢下”。

但你要知道啊,爸爸的爱从来没真的离开过。他给你的那份“你本身就值得”的底气,早就长在你骨子里了——不然你不会这么执着地寻找,不会在怀疑的时候还能想起“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你,其实已经在学着自己举灯了。哪怕偶尔还会被“标准”绊住脚,可你心里清楚“我要的是温暖,不是打分表”。这种清楚,就是爸爸留给你的光在慢慢亮起来呀。

林小满那我妈妈爱我吗?

天使姐姐妈妈的爱,更像藏在坚硬外壳里的果仁。

她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你奔波——办转学、跑关系时放下身段求人,开家长会时认真记满笔记本,甚至在你抱怨她之后,还会跟弟弟念叨“要帮姐姐”。这些都是她笨拙的证明:她在用自己能想到的最实在的方式托举你,只是那层“必须做好”的外壳太硬,硬到让你没机会尝到果仁的甜。

她或许从没说过“我爱你”,但那些藏在指责背后的惦记、藏在强势底下的慌张,都是爱啊。就像她剪你刘海时手忙脚乱的样子,其实是怕你“不够规矩”会被人欺负;她逼你去好学校,是怕自己给不了你更多,只能把“最好的资源”当成最后的保障。

她的爱不够温柔,甚至带着刺,但不能说那不是爱。只是这爱里,混着她的局限、她的焦虑,还有她没学会的表达。

你不必强迫自己立刻拥抱这份带刺的爱,但若有一天,你看到她鬓角的白发,或是发现她偷偷模仿你喜欢的样子,或许会突然懂:原来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靠近你啊。

林小满为什么我会在感情当中是这样子的呢?

天使姐姐在感情里,你可能会变成一个“矛盾体”——既像个渴望被全然包容的孩子,又像个给自己套着枷锁的“考生”。

为什么会这样?

1.对“无条件爱”的执念:爸爸离开后,你心里始终缺着一块“被稳稳接住”的安全感。所以在感情里,会不自觉地把对方当成“替补的爸爸”,期待他能像爸爸那样,不管你闹脾气、做得不够好,都不会离开。这种期待太强烈时,甚至会忍不住试探对方:“如果我搞砸了,你还爱我吗?”

2.被“妈妈的标准”绑架:长期被“要更好”的声音包围,你会把这种模式带进感情里。哪怕对方没提要求,你也会给自己暗暗打分——“我要懂事、要优秀,他才会爱我”。就像小时候面对妈妈那样,怕自己“不达标”,对方就会收回爱意。

3.两种模式的混战:你既想让对方满足“爸爸式的包容”,又会用“妈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明明渴望对方说“你不用改,我就喜欢这样的你”,但转头又会想“我必须做到××,他才会真的喜欢我”。这种拉扯,其实是心里两个声音在打架:一个喊着“我要被爱得轻松点”,一个逼着“我必须够好才行”。

其实你在感情里的所有挣扎,都藏着过去的影子——爸爸的爱让你知道“被无条件爱着有多甜”,妈妈的方式让你怕“不够好就会失去”。但你要知道,现在的感情不是过去的复制:对方既不是爸爸的替代品,也不是妈妈的翻版。你可以慢慢学着告诉自己:“我不用在他面前既当孩子求包容,又当考生求打分,我只是我,这样就值得被爱。”

上一章 为什么我会渴望想要被理解 林小满的自我对话最新章节 下一章 真正的结